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教育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考虑,既对过去一年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作了简要回顾,又对“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取得的新成就进行了概要总结;既对“十四五”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作了提纲挈领擘画,又对新一年教育重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局起步。

教育公平和质量有较大提升中国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报告》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疫情防控、经济增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方面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三个方面。

第一,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秋季学期实现全面复学,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过去一年,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中断,全球约有15亿学生和1亿教育工作者受到疫情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封校停课造成全球学校平均关闭5.5个月。相比而言,中国教育经受住了考验,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足以载入中国和世界教育光辉史册的答卷,展示了中国教育的磅礴力量。教育系统坚持把守护师生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组织50多万所学校、2亿多名在校生、2200多万名教职工打响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成功开展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世界最大规模线上教学,为2亿多各级各类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指导服务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及时调整高考时间,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确保1071万考生考试安全。秋季学期实现安全有序复学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中国教育系统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通力合作,取得抗疫重大成果,充分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

第二,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教育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令人称赞的是,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

第三,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0年,高职院校在2019年扩招116万的基础上,又扩招157.44万人,重点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社会在职人员、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1468所,招生人数再攀新高,达483.61万人,助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为高等教育普及化作出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拓展职业培训功能,依托院校所在地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为产业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截止之年,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由此,《报告》特别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指出教育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提升。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2.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总体上看,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教育公平发展迈上新台阶。5年来,义务教育阶段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累计达到52.5万人。建立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634个县、13万多所学校,受益学生超过3700万人。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6%。全国23个省、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6年的12.7%下降到3.98%。

第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取得新突破。5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累计达4088万人,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7%以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19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达59%,到地市级及以下基层就业比例达69%。

第四,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取得新进展。5年来,完成《民办教育促进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9部教育规章制定工作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部取消。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推进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推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考试,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

“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新成就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的胜利完成作出重要贡献。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教育规划实现圆满收官,为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起好步、“十四五”教育规划开好局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报告》根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和态势研判,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出发,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等五大任务。

第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总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型阶段教育发展战略性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是锚定2035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列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此次《报告》予以进一步明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专列一章作出总体部署。

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总要求来推进。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内部看,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入园率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职业教育形成从中高职教育职业技术本科教育的完整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外部看,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高,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满意度高。为此,要对标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锚定2035教育强国目标,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迈开新步,推动“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教育的整体结构和框架按照八大体系来构建——推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技能中国建设方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重点做到有体系的构建、有质量的公平、有差异的均衡、有特色的标准、有重点改革、有竞争的合作。

第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关键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第三,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是主抓手。教育提质扩容已纳入“十四五”时期国家实施的重大工程。具体包括普惠性幼儿园、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产教融合平台等五个子工程。普惠性幼儿园提质扩容,要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增加400万个以上普惠学位。基础教育提质扩容,是以教育基础薄弱县和人口流入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在边境县(团场)建设100所“国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提质扩容,支持建设200所以上水平高职学校和600个以上水平专业,支持建设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加强“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办学条件,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高水平师范院校。产教融合平台提质扩容,则是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第四,深化教育改革是总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当前,教育改革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重点任务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第五,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是主目标。《报告》提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量化指标,旨在支撑“十四五”时期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水平这一上位目标。从数据来看,每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0.5年,符合中国国情,是切实可行的。“十三五”时期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8年,新增劳动力中有超过一半接受过高等教育。未来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提高0.5年,即从10.8年提高到11.3年,也就是平均每年要提高0.1年。这一任务的实现,主要靠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重点是要在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上下功夫。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基于开好局起好步的背景考虑,《报告》涉及今年教育领域重点工作时,以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为主题,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其中的两个“更”字,既是对“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的实化细化。这其中,有的是巩固内容,需要狠抓工作落实;有的是拓展内容,需要深化综合改革

第一,强调方向引领、体系建构。《报告》锚定建设教育强国2035总目标和“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要求,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教育作出的决策部署,将今年工作目标任务与最新规划纲要、预算报告、计划报告相呼应。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积极回应了“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和做好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突出了方向引领和体系建构,体现出鲜明的全局观、系统观。《报告》重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这是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张转化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构建的国家意志要求。为此,教育部门学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在实践中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确保中共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第二,强调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根据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导向,《报告》布置了一套“组合拳”,既言简意赅、全面兼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又重点突出发展主题,把质量和公平融合到一起,用公平支撑质量,以质量牵引公平。《报告》对公平质量描述程度比以往又有加深,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在正视、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尽量缩小和弥补教育差异。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办好特殊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快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三,强调主动作为、责任担当。《报告》强调谋划与落实的务实态度,动员教育系统砥砺奋进,主动担当作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在开局起步之年展现新面貌、呈现新气象。

在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部分,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报告》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从而为学习者多种方式就业创业助力,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适应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

在着眼可持续发展全局部分,《报告》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同时提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以此着力推动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均衡发展、超前布局、提质升级,为增强综合国力、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新的动力活力。此外,高校也要在基础研究中担当好主力军作用,发挥起前所未有的作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自立自强,让科技成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力量。

在立足基本国情部分,《报告》特别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规范校外培训等问题。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是主动作为的关键着力点。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是引导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让教师热心、安心、静心、专心从教,是教师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报告》的重点内容,是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这需要动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协调和紧密合作,各方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和资源网络平台,从而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与此相关,规范校外培训、营造健康教育生态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行业、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

此外,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还要强化标准对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决策制定、执行、监督全链条中用好标准;要保持定力,优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布局,拓展更大空间,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质增效。(作者 陈如平 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神州学人(2021年第4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