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与防返贫的长效机制研究

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是通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公平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成果共享使贫困群体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借以提升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发展能力,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并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以较高质量生存、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扶贫方式。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地区脱贫成果尚不稳固,产业基础还很薄弱,脱贫人口经济收入仍不稳定,返贫隐患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因此,在保证高质量实现脱贫目标的同时,应及时建立完善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推手

高质量高等教育是以个体智力高度发展能力高度提升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以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这里的“高质量”,是一条高于普通水平的质量标准,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学术水平高,负责这类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二是社会声望高,提供该类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三是就业质量高,承担此类高等教育的机构包括特色鲜明的行业型、应用型专业型、区域型高等院校。它们共同筑起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堤坝。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承担着目的与手段的双重任务,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稳定脱贫的必然要求,又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有效防止返贫的重要推手。

首先,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是国家拔除贫根的重大战略,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如何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时指出,“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发展教育放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战略高度,并强调要按照“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贫。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让贫寒子弟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的学生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其次,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是发展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高质量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推动文化水平繁荣为着力点、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的高等教育。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贫困地区通过集聚一大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致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能带领当地巩固产业基础,拓宽致富门路,广开发展渠道,实现地区经济振兴、文化发展和产业兴盛,形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从这个角度讲,高质量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为贫困地区培养基层组织带头人、文化产业开路人、脱贫致富领路人,贫困地区振兴就有盼头。

最后,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帮助贫困家庭走出窘境的有效方法。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是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高质量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就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实现成功创业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带动一个家庭脱贫。因此,建立更大规模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吸纳贫困家庭中的成员进入高质量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深造,贫困家庭脱贫就有了保障。

返贫致贫: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面临的新难题

一是扶贫主体责任落实缺位,难以发挥持续脱贫效应。扶贫主体缺乏久久为功的动机与行为,注重短期绩效忽视长期扶持,用“数字脱贫”“材料脱贫”掩盖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从而使高等教育扶贫成为千篇一律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高等教育机构政治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以文件落实文件,高等教育扶贫存在较严重的形式主义;有的高等教育机构脱贫攻坚工作不够精准,在扶贫对象的甄别与帮扶上模糊不清,没有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有的高校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填报的材料多,但贫困群体得到的实惠少。扶贫主体的片面认识导致外因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贫困群体难以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高等教育扶贫工作一旦结束,脱贫对象即重返贫困。

二是返贫地区教育发展滞后,难以形成防范风险能力。根据现阶段中国农村返贫的分布来看,区域性返贫隐患不可忽视。由于物质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稀缺,高质量高等教育能惠及的地区较为有限,贫困地区难以形成有效抵御各种风险能力

三是贫困家庭自我发展不足,难以激发主动脱贫动机。贫困家庭成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接受新信息能力较弱,缺乏教育脱贫意识,在生产生活上依赖政府,既没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也没有主动接受高等教育的动力,不少贫困户将贫困作为争取教育救济的资本,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思想意识贫困尤为严重。同时,由于收入来源有限,贫困家庭主要依靠务农、扶贫资金等维持生计,导致他们缺乏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保障的能力,不少贫困家庭子女往往初中毕业即走上务工、务农的道路,但他们因为缺少应用型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谋得稳定的职业,很快又成为“贫二代”。

四是教育扶贫制度不够完善,难以形成和衷共济合力。高等教育扶贫没有形成有机持续的制度体系,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缺乏协调运行的合力。

建立高质量高等教育防返贫的长效机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高等教育防返贫的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和增强教育扶贫持续性的必然选择。

建立防止返贫的主体责任机制。防止返贫致贫是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的职责所在,各参与扶贫的组织都是责任主体,必须担负起防止返贫的主体责任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扶贫的管理主体,要切实把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夯实脱贫致富之本。参与高校作为教育扶贫的直接主体,要按照分工要求,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持续深入推进防止返贫致贫工作,确保帮扶对象学有所教,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增强致富能力,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扶贫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扶贫的监督主体,要加强督查巡查力度,把防范贫困群众返贫致贫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坚决杜绝“政绩脱贫”“数字脱贫”,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追责问责,确保高等教育扶贫不走过场、不留虚功。

构筑防止返贫的风险防范机制。国家需要以“双一流”建设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纽带,增加高质量高等教育供给,持续扩大贫困地区人口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比例,筑牢防返贫的“防火墙”。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要与社会企业相互沟通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业务水平,使每位大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找到可靠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地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筑起脱贫地区返贫的“防护网”。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之间建立彼此合作的人才扶贫机制,地方政府通过出台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扎根贫困地区提供平台;高等院校则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建功立业,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水平,化解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难题,高筑脱贫地区再返贫困的“防护链”。

形成防止返贫的内生动力机制。我们要变“输血”为“造血”,变被动接受救济为主动寻求发展,高质量脱贫需要提升内生动力。高质量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织,要充分发挥思想扶贫的优势,既帮助贫困家庭解决问题,更坚定贫困家庭脱贫信心,同时采取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典型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贫困家庭树立自立自强意识,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发挥高质量高等教育机构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优势,以智力扶贫为切入点,在民生改善、信息化建设、教育发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贫困家庭自身的造血机能;为贫困家庭制订教育发展计划,改变贫困家庭子女学习状况,引导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帮助贫困家庭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完善防止返贫的政策保障机制。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要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继续对刚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家庭开展帮扶工作,使高等教育扶贫政策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留出教育扶贫政策改革的“减速带”,设置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的“缓冲区”。继续实施并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程。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新疆班,扩大民族预科及贫困地区民族专项招生计划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

(作者张继平、刘娟萍,分别系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4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与防返贫的长效机制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