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覃志华: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舞台

2019年8月,作为北京第9批援藏教师中的一员,覃志华来到了西藏拉萨。这是覃志华第一次走进梦中的雪域高原,头顶上纯净的蓝天白云让他兴奋不已。然而,初次相见的兴奋感没能持续多久,头疼、呼吸困难、失眠……预料中的高原反应“如期而至”。好不容易高原反应逐渐消失,第一次走入教学班级的覃志华,感到头又有点“疼”了。

覃志华: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舞台

实施“计划

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在拉萨市北京中学,覃志华要带高二年级三个班的物理课。而人数最多的那个班里,满满当当地坐了56名学生。“班额这么大,课堂上怎么照顾到每个人?孩子们水平差距不知大不大,能听得懂我讲的吗?”一系列的忐忑与疑问随之涌上了他的心头。

覃志华站在讲台上,便牢记身为师者的责任。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每次讲课的过程中,他其实也在仔细观察学生,诊断课堂。他发现,西藏学生在上课时非常喜欢整齐地大声回答问题,但一旦叫某个学生单独回答时,声音就非常小。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却腼腆得如同孩子。覃志华有点担忧,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他,这里学生们的汉语表达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开口表达的机会,这样对物理知识的不理解的情况也会加剧。

夜里辗转反侧,他内心里一个“宏伟”的计划慢慢成形了。他决定:在他上课的班级里,每节课都要有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上给所有同学讲解一个问题。如果赶上晚自习,他就抽出几乎一整节课让学生们轮流上台讲课。

第一批上台讲课的学生当然要“精挑细选”,覃志华选出了那些敢大声回答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尽量让上台的学生讲对,给其他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只要敢上讲台,你们就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在他一遍遍不厌其烦的鼓励下,有的学生第一次走上了讲台。在讲台上,有的学生书写的重点不突出,别的同学也看不清楚。覃志华就教他怎样侧身、怎样用彩色粉笔标记、怎样强调重点。有时,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他还鼓励会讲的学生用藏语给其他人讲解,也收到了较好效果。虽然他听不懂藏语,但通过物理学科的专业术语、图形、学生的手势等,便可以判断出学生讲的是否正确。

“每天,我给学生鼓劲,其实还需要不断给自己鼓劲。”覃志华说,让每个学生展示,最大的挑战是教师自己的坚持。这样大的班额,每节课都安排学生上台并且长期坚持,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告诫自己:必须留机会给学生,不能以课时紧张为由不让学生讲;必须给每个学生留机会,哪怕是基础差的学生。随着学生上台讲解常态化,学生逐渐习惯了这种方式,课上开始有人主动举手讲解问题,成绩进步也特别大。

一片丹心

只为奉献边疆教育事业

北京的时候,覃志华有个爱好是喜欢篆刻。来到西藏,他怎么也想不到这项业余爱好,成全了他对西藏学生的一片丹心。随着援教工作的深入,寻找并提供给学生适合的展示自我机会,仿佛已经成为覃志华“自我认定”的一项责任。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展示的“舞台”,发挥更多同伴榜样的鼓励作用。来藏教学三个月后,他便在教学楼的楼道里开辟了一块展示区域,每周一次对学生的优秀物理作业进行展示。“书写、作图都有很大进步!希望今后越来越好!”“这是最规范的一份!”“用心写了!”简单但“走心”的点评,更配上了他亲手为西藏学生篆刻的带有“完美”“很好”“用心”等字样的印章图样,以示鼓励。谁也没想到,一次次的展示给西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影响。优秀作业展示更吸引了同年级其他班学生的驻足学习与欣赏,对更多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讲究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缺少实验教具,覃志华想方设法创造教具。讲到“直线电流与环形电流的周边磁感线分布”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备课时,他多次尝试,提前向体育组借来呼啦圈和绳子,学生们尝试用呼啦圈模拟磁感线,直观地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

对于覃志华来说,援教的日子过得充实。他深知,援教教师的另一重任是要以教研促教学,努力将“输血”变为“造血”。物理教研组内开展主题教研、年级备课登台上组本研究课、编写年级实验学案和期末复习学案、编排假期作业……尽管知晓个人的力量微薄,覃志华却总想为这里的教育再多做一些。听评课时,他悉心指导援教学校的年轻教师和实习教师,将教学经验倾囊相授;编制命题试卷,他直言建议当地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考试,“以考促学”的理念得以深入当地教师的心中。

覃志华: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舞台

亦师亦友

雪域高原师生结深情

今年三月,北京中小学因为疫情还未复课,覃志华已经背上行囊又一次来到了雪域高原上的学校。而早在此前,他就已经开始了京藏之间相距3500多公里的线上教学。覃志华心中有学生,为了尽其可能给那些不在城市居住、需要到乡镇打印教学材料的学生更多一点儿学习准备的时间,每次他发放学案都比学校规定的时间还要再提前一天。为了西藏学生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自己购置了手写数位板。而在每次直播课后,他又总是将直播的PPT、手写板书等主动整理并打包给学生,方便学生回看。针对学生的共性疑问,他还录制课后几分钟的小视频,为学生答疑解惑。

听覃志华讲援教的经历,人们总是很容易将他这个科任教师,视为援藏学校某个班的班主任,因为他总喜欢讲些和西藏学生之间互动的“小事”。

看到学生做作业徒手画图,他忍不住掏出尺子来,一个个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发现学生上课偷偷调换了座位,他立马阻止,反复强调课堂里的秩序;甚至看到学生在楼道里拍球,他也耐心地规劝上几句,培养学生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在覃志华心中,身为师者就是要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负责,无论这些学生来自首都北京,抑或是雪域高原。

“从力的角度分析,您是我们的源动力。我们会用更快更强的加速度,冲击知识的高峰。教师节送上诚挚的祝福,祝您教师节快乐!”去年第一次在西藏过教师节,覃志华收到了这张学生写在作业纸上的问候,他把它拍下来,悉心保留在自己的电脑中。他觉得这是西藏学生回报给他的爱与敬意,他感到满足。

那时,初来西藏援教的他,每天要上七点五十分的第一堂课,他还不太适应高原,从办公楼气喘吁吁来到教室后,总有一大杯打好的藏区甜茶在讲台上静静地等着他。后来还有一次,每次上课喝水的他,刚一在教室坐定就发现忘记带水杯了,他拍了下衣服感到懊丧,就转身上课去了。一节课下来,斜方向递过来一瓶水,是学生看到老师忘记带水特意去商店买来了瓶装水。

“两年援藏工作也许转瞬即逝,困难不少,但解决方法亦多。我坚信,让学生成为这里课堂的主人不会是一句空话。我们有落实的信心,有具体的行动,有针对性的方法,为西藏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成长为高原上的雄鹰,他们的收获也一定比我想象的还要多。”(文/现代教育报记者 雷灵)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覃志华:给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舞台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