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论本科教育中的学科责任

摘 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在“双一流”建设中,关于“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的关系尚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认识倾向。基于“学科和专业”“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关系理解,明确学科在本科教育中的责任,促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真正回归大学的育人初心。

关键词:本科教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两种值得关注的认识倾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双一流”建设中,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已十分明确,但对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学科的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倾向,容易导致实践出现偏差或者缺失。

第一种倾向是割裂论,仅从科学研究谈学科建设,从专业建设谈本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大学内部评价教师的“指挥棒”改动不大,教师引进、职称晋升、考核评价和奖励时,论文、“帽子”、课题、奖项等依然是主要指标。外部评价和引导高校的建设指标也仍聚焦SCI论文的数量,进入ESI全球前1%和1‰的学科及其数量,“帽子人才”数量等,从而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与此同时,有学者在大力呼吁重视本科教育时,却要求从学科建设转向课程建设[1],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对立起来,甚至割裂开来,排斥学科在本科教育中的责任和功能。殊不知,高水平的学科是一流课程的建设和供给源,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割裂本科教育,围绕科研指标来谈一流学科建设,会背离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排斥学科建设来开展专业建设,则忽视了学科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践中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就会缺乏重要的培养途径和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种倾向是等同论,把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等同,学科建设水平评价和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等同起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过,“‘双一流’建设高校并不一定就有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一流不代表专业一流。”[2]反过来说,专业一流也不代表学科一流。学科和专业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 “人才培养质量”包含“毕业生质量”评价,其通过一定量的学生和雇主调查,考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毕业生质量”评价原本是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却直接用来评价学科水平,将学科水平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等同起来。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多学科(知识结构)、多因素(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某一个专业毕业生是否优秀,在统计上具有一定意义,但是个案不能表征某个学科的水平,不能作为学科水平评价的直接依据。[3]评估学科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要考量的是学科对本科教育的贡献度、支撑度,而不是直接评价本科教育。要找到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点,来评估和计量学科贡献和水平,会更加科学和客观。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大学排行榜或专业排行榜,也出现将“重点学科、学位点数”等科研指标直接放入“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或“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现象,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情况简单地等同。

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互动机制

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联系在一起的?怎么样来实现“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4]……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学科建设建什么?

大学是知识劳动的机构。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人们需要对“知识整体”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和有效管理。知识也一样,它也要分类。这些分类就形成了知识形态的学科。知识的分类体系称之为“学科”。学术活动是在一定的知识范畴当中进行的,它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划分的目的在于按照人们的认识规律将知识归为不同类属,以便于人们更加有效地探索知识、传授知识。因此,学科具有系统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的功能和价值。一方面,学科提供一定逻辑保存已有的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学科是依据一定的逻辑结构来规范知识增长的一种分类体系。

但是,知识增长从何而来?必须要有人不断地在这种知识分类体系下进行知识劳动。大学就是这样的机构。大学是按照知识分类体系建立起来的一种劳动组织,即学科组织。显然,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不可能是完整的知识形态的学科建设。知识形态的学科建设是全人类学术共同体的责任,不是某一所大学的责任,也不是哪所大学可以承担的。每一所大学只能够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建立知识劳动组织,为知识体系的完善增进作出贡献。所以,大学的学科建设其实是学科的组织建设。因此,“大学学科”应该是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学科组织是以知识的发现、整合、传递和应用为使命,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依据知识的具体分类在一定的知识劳动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它是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

2.本科教育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本科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品德养成、思维训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专业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一种形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是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5]。本科教育首先应明确专业定位。学校通过了解社会职业、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和规格,确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明晰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进而,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组织教学实施安排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建立起内外部相结合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这就是本科教育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本科教育的质量要有责任分工。现在有很多责任分工没有落实,或者说责任是缺位的。事关本科教育质量,内部有五个利益相关者。第一个利益相关者是学校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所在区域和国家的需要、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明晰专业结构。因此,在每一所学校战略规划中,必须清楚地回答,我们专业结构是什么样子、它的依据是什么,这是学校层面,大学校长应该思考的问题。专业结构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需求的一个前提,是办学者的基本责任。第二个利益相关者是学院学院要根据学校专业结构规划,实施专业建设,即明确具体某个专业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质量标准、专业建设的具体举措、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等。第三个利益相关者是学科,即基层学术组织,有的学校称系、教研室。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课程建设,即有效知识体系的建构。专业定位明确后,课程组合也就明确了。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组合,就决定这个专业是跨学科的还是交叉的。所以,学科在人才培养当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课程建设,为专业提供高水平的课程。第四个利益相关者是教师。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任务是课堂传授,就是把有效知识在课堂当中进行高效传递,这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第五个也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即学生。学生是本科教育的中心。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学会学习。但在目前的教学质量责任分工中,往往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3.学科与专业的区别与联系

现实中,学科专业往往作为一个专用术语来表述。但学科和专业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应该在中间加个顿号。学科和专业的区别可从如下几方面理解:从划分设立依据上,学科划分的依据是知识分类体系;而专业划分的依据是源自于社会职业分工,专业是为社会职业培养人才的。从组织特性上,学科是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学科是学者的营地,是把学者们组织起来的组织;专业是教师的阵地,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样,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场域。从要素构成上,学科的要素有学科使命(研究方向)、学者、学术信息平台专业的要素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教师与学生。从发展目标上,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的增进,而专业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的联接点是什么?那就是课程。潘懋元教授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的有机组合构成了课程体系。钱穆先生曾讲过:“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6]课程是“规约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7],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课程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高水平的课程从何而来?博耶讲的四种学术活动[8]: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传播的学术、应用的学术都是由基层学术组织承担并实现的。课程是学科知识精炼、整合的结果,是教学的学术。课程体系建立后,质量的保障就取决于高水平的课程供给。高水平的课程开发与供给是基层学术组织的使命,课程的高水平体现在对本专业而言的有效知识体系,回答“教什么”是基层学术组织的责任。因此,课程是专业和学科的纽带。为专业教育提供高水平的课程是学科的重要使命。一个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许多的学科来提供课程。学科和专业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学科提供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则是评价学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细胞,是承载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基层学术组织。明确大学学科的组织功用,就能清晰理解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的责任,更好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1.大学的学科组织功用

大学的学科组织功用是什么?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个功用是发现知识,这是学科最根本的功用。在大学中,学科的出现晚于专业。学生培养要有知识来传授。知识从何而来?就要通过学科组织来研究、发现知识。研究发现知识后,要根据学科分类来进行保存和精炼,即为学科的第二、第三个功用。保存和精炼知识的目的是要形成教材。教材是用来培养下一代学者的。但现实中:我们把学科建设等同于科学研究的时候,往往强调的是知识发现的职能,少有在学科层面认认真真地研究保存和精炼知识,研究教材体系建设。因此,我们重视了知识的发现,但是忽视了保存和精炼知识的学科功用。第四个功用是传授知识。根据发现的知识,进行有效传授。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做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第五个功用是应用知识。根据社会需要,应用知识服务于社会。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知识劳动的能力,根据它所在大学的定位与规划,明确学科使命,建立学科组织,通过提高学科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学科在知识的发现、整合、精炼、传授和应用上的能力和产出的效率。这就是大学学科建设最根本的任务。 

2.本科教育中的学科责任

本科教育中,对应学科的组织功用,学科的主要责任在于高质量地供给专业所需的课程、教材,并有效地传递知识。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科须及时开设与科研前沿密切相关的课程,持续更新课程体系;及时编写或修订教材,把实践发展、科研进展等融入教材,形成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二是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反映在知识转化的效率高低上,反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提高的程度。施一公教授曾说过:“如果老师只是把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知识教给学生,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9]。美国学者戴维·珀金斯(David N.Perkins)曾著《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也就是提倡要“授之以渔”。学科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研究性、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批判和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也是国家下大力气建设“金课”,开展“课堂革命”的目的所在。三是为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包括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学科竞赛等。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10]。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科发展和科研水平的内生动力。本科生通过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在实践中接触学习前沿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既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协作、探究和创新的精神,从而促进科研和教学要素、资源的融合。四是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伯顿·克拉克认为,“每一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有一种新成员要逐步养成的生活方式,在发达的系统中尤其如此。刚刚进入不同学术专业的人,实际是进入不同的文化宫,在那里,他们分享有关理论、方法论技术和问题的信念”[11]。学科文化就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特定的话语体系、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研究方式等学科传统。学科通过知识传授、科研训练等,显性地和隐性地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研究动力,培养具有鲜明学科烙印的接班人。

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明确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清楚认识学科建设中的育人责任,才能打破传统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的固有思维定式,科学设置学科评估指标,引导学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真正回归初心,回归人才培养。(作者:宣勇 方学礼,单位:宣勇系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方学礼,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

本文根据作者宣勇在第十七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北京)上的报告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本科教育的希望在于课程建设而非学科建设[EB/OL]. (2019-11-14).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2721.shtm.

[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8.

[3]宣勇.从大学的立场看学科评价与排名中的缺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24.

[4]林蕙青. 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N].光明日报,2016-05-17(13).

[5]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情况介绍[EB/OL].(2018-06-22)[2020-05-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sfcl/201806/t20180621_340511.html.

[6]钱穆. 钱穆作品系列:新亚遗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

[7]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8]BOYER E L.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16.

[9]黄达人.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27.

[10]怀特海 . 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 :文汇出版社,2012:6.

[11]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 [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87.

北京教育》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论本科教育中的学科责任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