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何为?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如何把这项工程在中小学筑实筑牢是一个时代课题,也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本身的素养是前提,是关键。”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举行的第四届“君子养成大会”上,“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担当与素养提升”成为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是核心。教师要本着“反求诸己”的精神,首先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君子,修养成一个大写的人。

“教育不但要关心孩子的今天,更要为他的明天负责。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赋予他们作为未来人才必备的素养,赋予他们享受幸福的能力。”黄玉峰在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践行“君子养成”教育近五年,他表示,“君子养成的概念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君子作为育人的目标,就是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我最喜欢孔子讲君子的一段话。我们教师要追求幸福的话,首先要懂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核,要把握教育内在的规定性,知道了“道”、把握了“道”,按照这个“道”慢慢去修炼,在修炼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坦荡荡。

那么教师职业的内在规定是什么呢?叶澜教授将其概括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她指出,“天地”是自然界,也代表着科学,“人”既代表社会,又代表着人和他的活动。要了解“人”,还要了解“事”,没有“事”,天地人都无法变成个体内在。“育”是一个向内的过程,育知识、育个性、育品质。教育的“育”给人最大的一个礼物就是“让每个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基和立足点,人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辈子幸福的愉快的人。”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刘定一指出,“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最重的是身教,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年轻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身正为范。教师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提升自身的素养,成为人格的模范,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从教四十年,经常有学生碰到我的时候说,许老师你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们倒不觉得很重要,但你的思想、你的精神、你的人格却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我觉得当教师,不是用知识在教人,而且用品格在影响人。”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许序修认为,教师要以五心感人,以五品示人。教师是仁人志士,一定要有仁心,要有爱心,要做诚德之人,用善心来育人,凭良心来教书。五品即思、乐、和、实、德,意味着教师要善思、勤思,做到内心和谐、师生和谐,要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同时还要有教书的责任心、育人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对国家未来的使命,这就是教师的大德。

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注入时代的内涵,在华东师范大学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胡范铸看来,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培养知识的终身学习者、全球事务的参与者和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者。只有知识的终身学习者,才能有效培养知识的终身学习者;只有全球事务的参与者,才能有效培养全球事务的参与者;只有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者,才能培养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者。

“我们也希望老师是与时俱进的,不光能和他们谈论孔子、老子、孟子,也可以跟他们谈时政,谈当下最新鲜、最有热度的事情,这样的老师便是我们喜欢的类型。”复旦附中青浦分校高二学生苏冰莉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也从学生视角提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群人的学习与另一群人的学习发生了相互影响,然后促成了彼此的成长,学校更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成长的地方。”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原校长黄春认为,教师要通过读、学、行等各种路径积极成长,反求诸己,教育才能真实地发生。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记者朝霞)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何为?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