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反思与建议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带来重大影响,也暴露出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扭曲、科研项目管理存在“新瓶装旧酒”现象以及科研设备与数据共享机制薄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疫情过后不仅要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深刻反思,而且还要在科研评价、项目管理、共享机制等方面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进行深度改革,以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助力我国科研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科研管理;治理能力;成果评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果断采取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在生产制造领域停工停产,在教育科研领域延期开学复工。在疫情影响下,高校科研人员研究活动受限,学术会议被推迟或取消,科研活动进入“慢节奏”状态。虽然疫情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但也给高校科研工作者思考如何优化科研管理工作,提升科研治理能力带来了契机。基于此,本文从科研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设备与数据管理三方面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深度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疫情过后高校科研活动回归正轨与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与决策参考。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量科研人员和医护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前线,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为快速确定病原和有效治疗患者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支持。然而,也有一部分科研机构,利用疫情爆发的时机,在权威医学期刊上“抢发”论文。针对这一现象,科技部于2020年1月30日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组织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协同攻关”,并要求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由此可见,对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科研管理问题进行深刻总结极为必要,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而且也有助于理顺科研管理关系,推动科研工作良性发展,保证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产出。

1. 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扭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蹭热度”“抢发论文”“抢占科研数据”等现象的根源是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评价导向、评价指标不太合理。

第一,科研评价过度重视量化指标。指标评价是一种基于量化手段的评价方式,具有客观性强、评价成本低等优势,受到科研评价体系的广泛认可。然而,量化评价方式容易造成指标滥用、误用进而导致评价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长此以往,导致科研评价过程中“唯论文论”“唯专利论”等现象严重,评价作用发生扭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受科研评价量化效应影响,一些学者“罔顾疫情”,并未第一时间将科研数据、研究成果用于支撑疫情防控,而是选择“蹭热度”在国外期刊上“抢发论文”,迄今已有超过1,000篇疫情相关英文论文发表,如果再加上中文期刊论文,那么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论文数量会更多。上述现象充分说明了我国科研评价中过度重视量化指标导致热点领域出现论文“扎堆竞赛”,提醒我们在科研治理中改革评价方式、破除论文崇拜已刻不容缓。

第二,科研评价盲目追求国际化。疫情发生初期,部分研究者利用国内临床数据在国际知名医学学术刊物上抢先发表疫情论文,国内临床医生只能通过英文期刊获取国内临床研究成果,这种盲目追求国际化的科研行为受到公众舆论的质疑与谴责。在国内学术评价、高校科研产出以及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盲目追求发表英文论文甚至“唯SCI至上”现象司空见惯。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确认,如周志成(2019年)通过人力资本学术效用均衡模型演绎指出,我国学术评价制度重SCI论文发表数量等量化现象[1];赵燕与汪霞(2019年)则从教师评价制度角度指出,大学在教师招聘、考核以及晋升中存在的SCI论文导向[2]。长期以来,国内科研评价对国际期刊特别是SCI论文过分看重,造成大量经费被投入到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中。据统计:2015年,国内学者付给国际期刊的版面费高达10亿元人民币[3],其中,一大部分是被“掠夺性”黑刊、水刊赚取。尽管我国科研支出总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研发投入强度还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有限的科研资源对于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建设弥足珍贵,科研评价盲目追求国际化给我国科研能力提升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 科研项目管理“新瓶装旧酒”

受疫情影响,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尽量减少“面对面”工作方式,依托数字化技术的网络流程管理成为新选择。但是,高校科研网络流程管理中“新瓶装旧酒”现象普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非但没有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便捷和效率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阻碍了科研效率的提升。疫情防控过程中,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程序并未缩减,而是采取线上提交电子材料,线下补交纸质材料的措施。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均表示,各类项目申请和过程管理事宜采取先线上处理,线下补交材料的方案[4][5]。教育部于2019年发布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各高校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各种管理事务限时办结,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然而,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还存在明显的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模式因循守旧,新技术、新手段运用不到位等问题,在疫情防控期间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亟待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按照教育部等部委意见进行改革与调整。

3. 科研设备与数据共享机制薄弱

科研设备与数据共享、共用是减轻疫情不良影响、提升科研效率与促进科研创新的有效途径, 但我国目前还存在科研设备、科研数据、科研成果等共享机制薄弱的问题。

第一,科研数据共享程度低。科研数据开放共享能够通过数据的再利用和减少重复帮助加速研究发现,带来更多的基金项目研究价值。尽管科研数据开放共享的意义举足轻重,但国内外皆未达到预期效果,科研人员数据开放共享比例低,开放数据匮乏,科研数据管理服务能力捉襟见肘,科研数据共享之路布满荆棘[6]。疫情防控过程中,科技部发文《加强药物疫苗等方面国际科研合作 共享科研数据信息》,要求及时公布和共享科研数据信息,这说明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数据信息共享程度依旧不高,依旧存在对科研共享数据库认识不统一、研究不重视、数据利用程度低等问题。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科研数据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如下反思:一是我国是否需要进一步统筹各省市、区域、高校科研数据库建设,以实时共享科研数据,避免重复申报科研项目?二是我国研究者在重大危机事件中,如何通过科研数据共享机制灵活开展研究工作,高效参与危机治理?

第二,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原始性创新成果不足、重大科学技术创新乏力的重要原因。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国内出现了各个科研团队互不统属,缺乏统一规划,各自进行研究,各自研究成果互不分享的“割裂”现象。各科研团队重复“造轮子”的现象不仅是对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启示我们要利用好权威期刊、学术会议、网络平台等资源,在保障科技工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完善科研成果的合理分享与科学使用机制。例如:为做好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支撑,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发布“全球冠状病毒组学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集成冠状病毒基因与全基因数据,并整合相似性比对、系统进化分析等工具,实现全球病毒组学数据集成与流程化的分析挖掘,帮助进行病毒的变异、溯源、进化等研究,有效促进了国内外冠状病毒数据汇集与综合分析及共享,从而有力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已有问题,本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过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当致力长远深刻反思,在科研评价、项目管理、共享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助力我国科研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1. 探索中国特色高校科研管理体制

疫情期间,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多份文件。此次,多份学术评价相关文件密集出台,直接指向解决我国科研评价导向失灵、原创性成果缺失、研究成果实际运用程度不高等问题。结合已有文件,本文建议深度反思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具体包括:一是明确改革思路,提升高校科研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坚决扭转不科学的科研评价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改变片面追求专利数量和论文“SCI至上”的做法;二是推动国内高水平、高质量期刊建设,基本目标是力争每个学科至少拥有一本国际一流的中文期刊,鼓励我国科研工作者将科研成果优先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并建立相应的院(系)奖励机制;三是推动科研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要强化结项管理,注重对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引导与服务;四是推动我国科研资源信息的透明化建设,建立产权明晰、管理有序的科研管理机制,营造大科研、广合作的科研环境与文化

2. 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制深层次改革

面对疫情,我国科研评价机制暴露出盲目追求国际化和过度重视量化指标等问题,凸显了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建议:一是要强调高质量评价,鼓励科研学术工作者发表高质量、高水平论文,提高高质量成果在考核中的评价权重,削弱量化指标对科研评价的不良影响;二是注重分类评价,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内容,充分尊重学科特色和研究属性的差异,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与影响力;三是倡导同行评价,在评审中引导专家评价,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审意见,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四是要严格规范评审过程,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在项目、基地、机构、奖励、人才等分类基础上,不再要求或不唯一要求填报论文指标,重点阐述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五是提供保障条件,包括集中精力培育打造高质量中文科技期刊,注重学术共同体学风建设、学术环境建设和科学精神提升,不鼓励高校及其主管部门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的各种评价排行的舆论宣传,破除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等。

3. 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数字化水平

鉴于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数字化技术运用不到位、科研管理效率不高、创新水平低等问题,建议在科研领域实施“最多跑一次、最多填一次”改革,提升高校科研管理的数字化水平,降低科研管理体制性成本。我国早有文件倡导精简项目申报流程,优化项目评审管理制度,如《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但面对疫情,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的问题依旧突出。实施科研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填一次”制度则是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优化管理程序、提高科研服务质量的有效方式:一是高校院(系)负责人须明确其所负责的科研行政事宜,并删除、合并不必要的签名与盖章流程;二是在保障科研信息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学校、学院网站公开科研项目流程并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及时通知申请人所需材料与审批方案;三是提高电子签章与电子签名的认可度,推动科研项目管理去纸质化进程。

4. 完善高校科研设备与数据共享机制

针对高校科研设备、数据、成果分享机制不健全的难题,本文建议着力构建地域间和校际间科研设备、数据、成果等的共享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需要政府进一步牵头,作为大型科研设备的主要持有者的高校须打破设备地域限制与校际限制,建立科研设备共享统一信息平台,包括设备查询、设备议价、设备使用、评价服务四个板块,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健全的科研设备共享体系;二是要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建立可追踪、防篡改、分布式的高安全级别科研数据库,按照学科建立不同的数据中心,对涉及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数据进行及时的共享,使科研数据发挥最大价值;三是要利用好重点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科研网站等平台建立学术成果与市场接轨的分享机制,提升学术共同体的科研效率;四是要平衡好分享主体与资源使用者的利益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保障社会、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总体而言,高校科研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状肺炎疫情既给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也为透视和反思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认真反思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改革策略,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既是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也是推动我国学术科研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具体内容,值得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优化与完善。(作者单位:王良、周红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林成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本文系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学术论文造假产业链的动力机制与协同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19G0301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志成.高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困境及学术效用动态均衡模型演绎[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3):38-45,59.

[2]赵燕,汪霞.对我国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建议[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2):117-124.

[3]李警锐,韩莎莎. 记者调查:中国学术界向国外电子期刊缴纳数十亿“论文版面费” [EB/OL].(2016-05-19)[2020-03-29].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519/c1002-28364604-3.html.

[4]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社会科学部. 北京大学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20-02-06)[2020-03-28].http://news.pku.edu.cn/xwzh/75d3fa03822f4832a5edeecc7b4335dd.htm.

[5]清华大学科研院. 清华大学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科研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2-03) [2020-03-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512556623996460&wfr=spider&for=pc.html.

[6]张丽丽.科学数据共享治理:模式选择与情景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2):54-65. 

北京教育》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反思与建议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