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荡起双桨班”56年再合影 80岁学生与95岁老师

原标题:“荡起双桨班”时隔56年再合影

教师节前,一群年近八旬的老人去看望了他们已95岁高龄的小学班主任。

(记者 周依)教师节前,一群年近八旬的老人去看望了他们已95岁高龄的小学班主任。他们是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照片墙中一幅照片的主人公:新中国第一部校园题材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的主演之一王玲,和影片中荡起双桨的“群演”――她的小学同班同学们。

 1963年,师生们在北海九龙壁前拍摄的合影,在《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照片墙中展出。受访者供图1963年,师生们在北海九龙壁前拍摄的合影,在《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照片墙中展出。受访者供图

《园说》展自5月18日开幕,今年7月至8月,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发起“游园人・有缘人”寻找活动,征集到“照片墙”中20位人物的故事,以及190张各年代北京市属公园的游园新老照片。

“荡起双桨班”的故事是其中之一。9月6日,老人们拍了一张时隔56年的“现代版”合影。这些在北海公园边上长大的“孩子”,因公园再次齐聚,并约定五年后还相聚,为老师过百岁生日。

照片往事: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重聚

9月6日早上九点,老师家的平房院落迎来久违的热闹。“人齐了先照相。”大家意见一致,搬来椅子,按老照片中的位置,定格下这场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重聚。

9月6日,在教师节前,老人们在老师家中再聚首合影。受访者供图9月6日,在教师节前,老人们在老师家中再聚首合影。受访者供图

看着老照片,老师格外兴奋,一个个念出学生们的名字。大家回忆起照片里的往事――上个世纪50年代,他们是北京东城南锣鼓巷内前圆恩寺小学(现并于黑芝麻小学)的同班同学。1963年夏天他们从高中或中专毕业时,小学的班长被分派到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工作,10个同学在北海公园聚会送他离京,班主任宋棣也带着4个儿女前来送行。“我们登上白塔眺望着北京,坐上大摆渡游太液池,在五龙亭回忆往事,最后到九龙壁前拍下了这张合影留念。”王玲回忆道。

这张黑白照片成了16人唯一的一张合影。王玲没想到,能在今年的《园说》展览中再看到它。“7月我和《祖国的花朵》几位主演以及曲作者刘炽的子女们应邀来参加展览活动,看到这张照片后,立刻发给了其中还有联系的四五个人,大家特别兴奋,都想再聚一次。”

借此契机,王玲开始确认、寻找、联系当年的同学。反响热烈,有人从繁忙会议中抽身,有人从旅行途中飞回……最终除两位已病逝、一位失联之外,其余13人成功找齐。再见面时,当年30多岁的老师现在已九旬高龄,她最小的孩子当时还在上幼儿园,现在也已经退休,其他人都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王玲感慨,大家从“荡起双桨”的豆寇年华,变成了“夕阳之下”的银丝飘洒。

老人们看着老照片话当年往事。受访者供图老人们看着老照片话当年往事。受访者供图

北海童年:荡起双桨的“群演”们

看着老照片,老人们聊起当年选择到北海公园给班长送行的原因。“因为我们学校离得比较近,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北海做游戏,我们是在北海边上长大的孩子。”王玲说,五龙亭、九龙壁对他们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上小学四年级时,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正在北海拍外景,班上同学被邀请到北海为影片中五龙亭那场戏当“群众演员”,照片上的人都在其中。

她回忆,当时宋老师带领学生提前几天到现场,熟悉环境,了解任务,练习划船登岸,听读“志愿军叔叔”来信,学唱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拍摄当天,学生们穿好衣服化好妆,早早来到现场,听导演指挥,成功地配合主要演员完成了五龙亭那场重头戏,这段北海时光也成了大家一生难忘的记忆。

“当年看电影的人,不注意群众场面的人,不会知道这些人是谁。这次勾起大家引以为豪的美好回忆,也是我们与北海深度结缘的缘由。”王玲说。此后,她每年至少来一次北海,有孩子之后也带着孩子过来,这样的习惯已经保持了五十多年,“荡起双桨”的歌声也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宋老师和当时很多其他老师,为我们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也成为一名小学德育老师、数十年从事教育行业的王玲说,当年老师们教书育人的理念,也对她自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光抓功课,还要重视德育的培养。比如会组织我们到工厂、公交车站去慰问演出,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老师的教育,我觉得做老师挺光荣。”

转载至:https://edu.163.com/19/0917/06/EP8M2JUE00297VGM.html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荡起双桨班”56年再合影 80岁学生与95岁老师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