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娄底四中:“从心开始”引发办学大变化

“很酷的女孩!”这是部分同学对于湖南省娄底市第四中学学生施燕(化名)的第一印象。习惯独来独往,不善与人交流,无论上课下课,都手捧一本小说,旁若无人地阅读着,有同学甚至给她起了一个外号——“独孤燕”。

施燕从小就是“留守娃”的她在母亲回家生活后,母女关系一直不太融洽,两人经常吵架。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头痛、失眠、晕倒等不适症状接踵而至,她的心态越发消沉。

就在几年前,娄底四中校园里,无心飞翔的“独孤燕”还有许多。作为一所位于城区的完全中学,娄底四中设有初中部与高中部,在校学生4800余人,其中,城区留守学生和农村留守学生占比接近70%,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心理问题多发频发,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最头疼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娄底四中校长周宇文说。

从开始的“头疼不已”,到“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拥有全省第一个“省级心理名师工作室”,8年来,娄底四中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心育”变革,帮助1000余名“独孤燕”恢复健康

2012年3月,由国家五部委共同实施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工程”在娄底四中初三90班展开为期3个月的试点,组建了一支“心育”团队,选择15位同学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疑难困惑。

这成为了娄底四中的破题之举。

2013年,娄底四中组建了谢平英、胡志英、银向锋等核心心理教学团队,在娄底市率先开设学校心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全校学生都能享受到心理学带来的美好。“维护学生健康人格,矫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三大目标。”周宇文介绍。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全面摸底,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有20%以上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极少数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出现厌学、抑郁、失眠、自闭症等症状。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周宇文告诉记者:“因为父母曾经缺位、亲情缺失,导致他们产生性格缺陷。即使父母回来了,依旧和父母疏远,有些人甚至在对父母的爱恨交加中饱受煎熬。”

带着爱与责任学校建成6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拥有包括个体辅导室、团体辅导室、沙盘室、宣泄室、音乐治疗室等在内的“九室一厅”,并配备各类专业器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

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健康人格培养“1366”工作模式:建立1支专业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工作队伍;办好家长、老师、学生3个心理教育课堂;推广认知疗法、家庭系统排序系统脱敏、经络催眠、沙盘意象治疗、SPCS(Self-generate PhysioLogical Coherence System)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6项技术;开展第二课堂、互动交流沙龙、体验式野外拓展训练、催眠体验激发潜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心脑协调训练6项活动,为学生的身心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娄底四中,还有一个特别之举是,每个班班委会都有两名“心理委员”,全校共有100多名心理“小老师”。他们的职责是,密切关注班级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班里同学的心理状态,每周填写班级《心理晴雨表》,利用同伴的力量,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8年来,在持续深入实施“心育工程”中,周宇文、谢平英等人见证了心理学的神奇“魔力”,看到了孩子们由内而外的变化,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热情、心态、人格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一对一咨询中,施燕和妈妈在专家的引导下,说出藏在内心已久的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互相理解;为了共同完成一个沙盘作品,她与妈妈开始沟通,学着互相合作。“孩子,以前我说要断绝母女关系,这些话深深伤害了你,我向你道歉。”施燕妈妈也生平第一次给女儿写信。

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独孤燕”悄悄地变成了“快乐燕”,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她放下小说拿起课本,开始全力冲刺中考

“一所底子薄、生源差的薄弱校,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发生了大变化。”周宇文告诉记者实施“心育工程”以来,老师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同时,教育教学工作也更加富有爱心与动力,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跻身全市前列,结合学校生源情况,已然形成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特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谭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娄底四中:“从心开始”引发办学大变化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