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吕珈臻:促课内课外阅读融合

2020年秋季新学期,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吕珈臻要为四年级的孩子上校本阅读课,她向孩子们推荐了《鳄鱼爱上长颈鹿》等三册绘本,立刻引发孩子们对课程的兴趣。现在,吕珈臻的阅读课已经成为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张名片。

吕珈臻:促课内课外阅读融合

从2010年起,吕珈臻就立足于日常教学,带着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坚持做小学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十年不改初心。她注重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进行融会贯通,她还带着老师精心上好阅读课,推动了学校和区域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群老师在实践中做阅读教研

吕珈臻在学校开设阅读校本课程已经有8年。“孩子们走在校园里会问,您什么时候来上阅读课?”吕珈臻说,看到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自己的课,心里会有莫大的成就感。

为了上好阅读课,吕珈臻已经潜心耕耘了10多年。

2009年,32岁的吕珈臻成为“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这是一个纯粹的自发型组织,一群有激情的青年教师开始定期一起读书,一起讨论教育问题 。

“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经历,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建立一个阅读教学共同体的火种。”吕珈臻说。从那之后10多年的时间里,她就一直“醉心”于阅读教研。

2010年9月,此时的吕珈臻,已经是厦门市思明区名师发展工作室的领衔人。在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下,她在全区招募14名研究伙伴,并以“延伸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课题开始了阅读教学研究。

说是做研究,但吕珈臻把带领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一起读书作为首要任务。在第一阶段,她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名师专著和大家一起阅读。这些书包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在农历的星空下》《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童书非童书》《班级阅读ABC》等。他们通过阅读这些教学类的书籍,来汲取名师的教学经验,做到现学现用。

一年多以后,吕珈臻开始带着大家读一些教育经典书籍,包括《教育脑神经科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学理论》《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科研中的数据处理》等著作。这些书虽然读起来有困难,但读后却让大家受益匪浅。接下来,又开始读儿童文学作品,包括曹文轩的《火印》,林良的《小太阳》,林世仁的《魔洞历险记》等。通过读这些孩子喜欢的书,让大家一起去感知孩子的心灵,直面根本问题。

“吕老师把科研会变成了读书会,大家一起读书,收获很大。”名师发展工作室的何景祝老师说。

三年过去了,名师发展工作室的研究项目结束,吕珈臻被评为思明区名师发展工作室优秀项目主持人。2014年3月,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申报了名师工作室,招募11名志同道合的成员,以“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为研究点,继续开展教研活动。

最近10年,吕珈臻一共完成了10项阅读相关的课题研究,百余名教师参与其中。

把课内、课外贯通起来

小学生到底该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好阅读教学?这些都是吕珈臻和团队成员一直在追问的本质问题。

吕珈臻通过多年的观察以及调查问卷发现,一些小学生存在阅读态度比较随意,盲目阅读等问题,最让她担心的是有的孩子喜欢读一些暴力、怪诞的书籍,还有的家长出于功利考虑,随意给孩子开书单,强迫孩子超范围阅读。

通过调查,吕珈臻认为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根源在老师身上,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空和大”。她认为,虽然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规定阅读教学目标,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何把课程标准和现实教学贯通与融合,成为吕珈臻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次,吕珈臻还观察到,教师对阅读的理论学习不足、对文本解读能力欠缺等问题也在影响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接下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吕珈臻把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她细化各学段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针对每个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具体方法,并把这些目标和“课程标准”贯通起来。

“要有具体而实用的方法。”这是吕珈臻和团队成员在做阅读教研时始终坚持的原则。比如,在提供给高段学生的阅读方法中,她提出要让学生学会“批注”、学会“比较”。她认为“批注法”古而有之,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章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进入深度阅读。吕珈臻提出可以从“兴趣处”“疑问处”“猜测处”进行批注。而“比较阅读法”则是经常将几篇具有共同点,又兼具不同点的文章组成文本群,引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照、鉴别,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在不断的反复阅读,多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较及鉴赏不断提升

学生到底该选择读哪些书?吕珈臻提出,首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书。其次,她主张要进行“延伸阅读”,解决课内课外“两张皮”的问题,比如,在课堂学完《草船借箭》后,就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阅读;学完《刷子李》这篇课文后,她推荐学生读《俗世奇人》,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俗世奇人。

在课内和课外贯通方面,吕珈臻还根据课本的文体类型来确定阅读书目。比如在学完《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单元后,她会让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集》《山海经》等书籍。此外,她还会引导学生依据作家风格等其他切入点来选择书籍。

吕珈臻认为,除了引导学生选择书籍,阅读书籍,还要教学生做一个会提问、会学习、会思考的读者。

为了能让学生的阅读不盲目,吕珈臻和团队的伙伴们还设计了“阅读学习单”,对阅读的书目或课文给出具体学习建议。比如在指导学生读《昆虫记》这本书时,老师设计了螳螂、蛛蛛等不同动物的名片,引导学生分板块阅读。而在阅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则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做出批注。

老师在“磨课”中收获成长

吕珈臻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关键还是要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的能力,为此,她和团队伙伴一起精心设计,把上好“一堂课”作为泰山之重。

吕珈臻经常带着团队伙伴一起,就一节阅读课,反复修改教案,接下来,还要大家来试讲,她也经常深入老师的阅读课堂听课、评课,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吕珈臻团队成员刘蓬是一名青年教师。她在第一次试教《巫师基罗》时,教学方法相对简单,吕珈臻及时指出问题 ,并带着她查阅资料,还亲自示范,在反复磨课中,帮助刘蓬确定了引导学生进行“求证思维”的教学思路,即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读文本,到文本中去寻找支持自己想法的依据。在反复磨课中,刘蓬学会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

在一次区级汇报活动上,工作成员人民小学的教师林琳执教《用“学习地图”读写景组文》,为上好这堂汇报课,

林琳的教案经过9次较大修改,并先后5次深入研讨。

后来,林琳的课在福建省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展示,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而林琳也先后在CN刊物发表了4篇关于学习地图的文章,有关学习地图的课题也被立项为省级课题。

短短几年时间,林琳成长为思明区学科带头人、厦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除了林琳,团队的其他成员也在不断成长,江敏婧老师短短四年内,成长为厦门市骨干教师,思明区学科带头人。团队的成员许秋端成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并成为高级教师。

林琳说:“吕老师经常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反复磨课,让我们的教学技能迅速提升,而磨课是工作成员成长的一件法宝。”

除了让老师上好一堂阅读课,吕珈臻也注重引导家长一起配合做阅读。她经常告诉家长,要少让孩子参加一些校外辅导班,多陪孩子读点书。她经常在班级群里,请家长分享亲子阅读经验;经常举办“家长故事会”,请家长讲亲子阅读的故事。她还开设课程,对家长进行阅读培训。吕珈臻说,家校合力,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可持续的发展。

在吕珈臻的引导下,孩子除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之外,在日常考试的阅读题目中,学生的分数也在不断提高。在2017年9月,工作成员对同年级两个班级进行书面测试:“限时阅读”《水中怪物——河马》和阅读能力测试《苏珊的帽子》。四(1)班为普通班级,四(3)班为实验班级,学习系统阅读策略已两年,工作室成员对80份测试卷进行逐题批阅,并分项比较孩子的得分情况,结果表明:四(3)班人均有效阅读速读为每分钟151字,远远高于普通班学生;四(3)班学生在推论信息和联结信息方面的得分率达到95%,远远高于普通班的85%,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高于普通班。

“孩子爱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考试成绩也得到了提升,课内课外都进步。推广阅读, 何乐而不为?”吕珈臻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熊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吕珈臻:促课内课外阅读融合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