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产业领军人才的破壁之路

近日,全国高校首家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落户常州大学,实验室由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同打造,将在智能制造仿真平台和化工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平台等方面开展合作,产教融合共同培养智能制造领域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所普遍地方院校,能不能培养出地方产业领军型人才?“我们要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在企业工作1年的工程师所具备的实践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说,学校正通过建立跨学科融合的产业学院的方式,突破多处体制机制瓶颈,为培养地方领军型人才开出系统“配方”,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对接。

服务为支撑,在引领产业中协同育人

6月10日,江苏省首批15个重点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公布,常州大学阿里大数据学院名列其中,距离学校与常州市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以及慧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四方签约共建,仅仅过去了三年。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大学在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有产业话语权,才能深度协同推进领军人才的培养。”常州大学校长蒋军成介绍,学校通过与常州市地方政府为代表的行政链、代表新型制造体系需求的产业链的良性互动,同步运作,变“服务”为“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而在江苏省本科高校首个大数据产业学院落户学校后,常州大学于2018年与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深圳固高科技、常州市政府又共建了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至此,这两所产业学院成为常州大学探索共建共管、共融共享培养地方产业领军型人才的“桥头堡”。

在两所产业学院,常州大学大胆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成立校、政、企、行业等多方参与的学院理事会,实施校政企共同参与的产业化平台共搭、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的“五共”协同育人机制。

企业工程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结对共上一门课成为学院课堂教学的日常。“学院现有84位专任教师,具有企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达82.5%,其中27人是从阿里云大学云计算学院、慧科大数据学院等地引进的技术认证专家、高级工程师。”阿里大数据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先进的基础设施外,学院还配套阿里云行业领先的实训平台平台基于阿里云的企业真实环境搭建,提供大量丰富企业级案例资源与海量数据,同时面向学院开放实验实训体系。

变嵌入为共创,评价改革催生教师活力

如何搭建学校与企业间深度合作的桥梁?教师是关键。摒弃以往高校与企业的嵌入式合作模式,常州大学产业学院强化“共创思维”,与合作方建立了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保障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双向流动、两栖发展

去年9月,高级工程师陈炳伟从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入职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的独特认知,他将企业岗位搬进了高校课堂,搅动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教学模式创新的“一潭春水”。

为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教学、服务产业的能力,常州大学成立了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和“双师双能双栖型”教师培训基地,设立“阿里大数据技术应用与实践”“分布系统开发与设计”“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平台,为教师赋能。

在“共创思维”的引领下,去年7月,常州大学发布了《关于印发常州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五个文件的通知》,通过实施教师分类评价与破除“五唯”的职称评聘制度,完善健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评价机制,打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这个彰显学校改革决心的指导性文件在教师中引发了热议。

评价制度改革,极大催动了学院的活力。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收益,学校规定科研团队最高能获得95%,这不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助推打造“创新人才工厂”。阿里大数据学院庄丽华老师的《零基础学Linux操作系统》在中国大学MOOC上已经有1万5千余人注册学习课程,远超同类院校同类课程;学校与常州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合作研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个信息化平台系统,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平台”已推广至江苏全省,用大数据护航市民的菜篮子。

变传授为实操,引入产业标准课堂快速迭代

去年,软件171班的薛宇豪获得了在常州大学举办阿里大数据技术实战训练营”一等奖,除阿里云大学颁发的结营证书外,他还获得阿里云认可的4个专业技能证书。

人才培养由传统的“学科逻辑”转向“工程逻辑”,常州大学创新实施了“产创融合、项目引领、能力认证”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常州大学副校长徐守坤介绍,学校引入产业人才标准与认证标准,依托合作方优质的市场资源以及对技术前沿的快速迭代,塑造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能力。

搭建项目驱动反向设计课程体系,阿里大数据学院引入设计思维,设置了“电信用平台画像构建”、“数据仓库运维实战”等6个综合项目,并围绕“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能力”、“大数据运营管理能力”等大数据专业的核心能力,开展实训,强化学生适应大数据产业的能力。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教学改革的最大特色是每学期均开设项目设计课程,以第1学期的智能循迹小车为例,学生要融合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专业的知识,自主完成智能小车的硬件设计与3D打印、电路安装调试、程序编写等。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负责人介绍,“从第5学期开始,学生需到社会上某一行业场景,寻找痛点、开展分析,形成自己的项目,满足条件的项目可通过学校投资机构完成创业。”

在2019年全国起重机大赛中,初出茅庐的大一学生华智181班彭彩彤带领团队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正是在项目化课程中,在亲身动手实践中,我领略到了设计思维的魅力。项目化课程的跨学科知识形成、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我终身受益。”彭彩彤很自豪。

以“实际项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让教学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生既可跨学科学习,也可以选择特定的工程领域深入研究。下阶段,常州大学将进一步凝练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经验模式,并努力辐射全校,探索出一条产业领军型人才培养新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包海霞)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产业领军人才的破壁之路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