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人才战略”助推陕西科技大学快速发展

“很幸运遇上学校实施人才战略的好时机,我才有了科研上的进步!”经过几年刻苦攻关,36岁的食品安全学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科技新星李国梁摘取了2020年度国家优青项目

李国梁的蜕变成长,映照着陕西科技大学发展史上不平凡的5年。回望2015年,学校放眼整个“十三五”擘画出“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的宏图,把人才工作作为追赶图强的“第一落点”,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下好“先手棋”,打出从“引进来”到“留下来”,从“干起来”到“沉下来”的“组合拳”,开创了延揽人才、用好人才的“陕科大速度”。

引进来,一刻也不能等

从2015到2020年,五年的时间陕西科技大学由学科领军、特聘教授、青年领军、学术骨干、青年拔尖、高水平博士、普通博士等七类人才组成的人才库逐渐充盈。各个学科的人才短板逐渐补齐,原有833人的专任教师队伍扩编到1270人,增长了34%,学校各个层面奔涌出干事创业的新动能。

抢抓机遇,“短、平、快”延揽人才,急切并不意味着盲目。新进人才学缘地缘、学历层次、科研背景的差别只是冰山一角,水平面下隐藏的是学校走内涵式道路、优化人才布局的“大棋局”。为此,学校坚持“党管人才”,每引进一名人才,都要经党委会评估研究,经过优化学科布局、瞄准科技前沿、服务地方经济、打开国际视野的充分考虑,下足“落地见效”功夫。

顶天,往科学前沿努力生长。2017年以来,文理学院先后引进李剑、张小红、李建全三名特聘教授,开辟偏微分方程有限元/有限体积方法、不确定性数学、数学建模与研究等科研方向,取得了突出成绩

立地,向社会经济深层扎根。谈起食品学科近年来的“加速度”发展,食品学院党委书记訾荣禄满怀激情:“这都是学校人才强校战略赋予的新动能。我们引进了5名学术骨干,整合了食品高分子结构研究、食品安全控制、微生物研究、营养学研究、食品安全检测等团队新增国家羊乳制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西凤学院、酿酒工程学院等产学研实体,在服务地方经济、致力精准扶贫方面贡献了力量。”

开放,与国际前沿不断接轨。2018年4月,时任校长马建中赴美国、加拿大,在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温哥华先后举办4场招聘会。行程即将结束时,被学校人才政策所吸引,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博士查健和吴霞,从纽约州中东部城市特洛伊跨越260多公里赶到招聘现场。年底,两人通过学校人才绿色通道正式就职。

留下来,满怀支持与关爱

如果说人才是支撑陕西科技大学发展的源头活水,那么“进团队、配设备、定计划、强服务政策就是留住人才的堤坝,帮助人才迅速扎根本土,实现价值。

学校团队建设为经纬,搭建选人、用人、育人的框架,让青年人才团队中迅速厘清研究方向、获得成长。青年博士杨斌2016年应聘进入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团队,在团队负责人张美云教授的指导下,近三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在芳纶纳米纤维研究领域取得很大进展。

了解政策覆盖面和普惠性问题,学校实行“双轨制”,打通“新人”与“老人”两种分配体制的转化通道,让新进人才的顺利成长与原有人才激励提升并辔前行。受益于学校《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张金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完成了访学任务。一年里,学校全额减免工作要求,全额发放工资津贴,还发放1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让他安心徜徉在有机化学科技前沿。返校后的两年里,他连续两年产出了6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通往前沿科学的“最后一公里”最难打通,在“梦魂不到关山难”的关键时刻,高端精密的科研设备往往能为科学家们节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价值2700万元的“球差电镜”就是这样一台“重器”。作为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先进的一台电镜,它在透视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方面,为陕西科技大学的学者们安上了一双“千里眼”。

学校启动“安家在科大”工程,建成384套住宅、投资3800余万建设幼儿园、筹建九年一贯制中小学、解决配偶工作…..暖心的举措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学校这片“梧桐林”里筑巢安居、扎根生长

干起来,在实干中收获梦想

如春风吹拂,似阳光普照。人才强校战略带来的内在变化,推动着学校“十三五”目标一项项落地生根——

师资队伍内涵比稳步优化。共引进各类人才477(含柔性引进)人,全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57.5%,其中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4.9%,博士化率和具有一年以上国(境)外访学经历的比率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23%和10%。

高层次人才呈阶梯式上升。共获批“千人计划”61人,“特支计划”12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获批数量连续4次位居省属高校第2;培育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教师6名,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教师21名。

学科建设进步明显。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全国第三(并列);2019年9月,化学学科正式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学校继材料科学学科之后,第二个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

科研实力快速上升。2020年度学校获批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直接经费3038万元,较2019年提高61.3%,获批数量较2019年提高了36%。获批数量和直接经费均位列省属高校第三名。

2018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19年,6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2019年,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成为学校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突破。

在这片热土的滋养下,各类人才如春天里投下的一粒粒种子,带着勃勃生机和活力,扎根土壤、开花结果。

“特聘教授”周友平教授领导的“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团队每年产出1-2项具有全球首创、原创性的科研成果:2017年获得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018年产出第一个突破性成果——世界上首次成功测定葡萄糖分子内O-3的自然丰度稳定同位素组成……2020年获得科技部“战略性国际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累积4年共发表20余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干事创业的强大推力的催动下,引进“特聘教授”张小红先后两次入选高被引学者、获得“全国模范教师”。……

学校要深度参与轻工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使命。”校长李志健说。

深夜的实验楼群灯火通明,寂静中传来轻微的电流噪音和实验设备运行的声音,像春蚕食桑般,一声声,绵密不绝,合奏着一曲充满生机活力的“奋进交响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记者冯丽 通讯员 雷超 杜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人才战略”助推陕西科技大学快速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