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段32年的山海之约

9月1日,低风险地区常态化开学第一天。

彝族新生卢磊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石保禄开启了新一学年的教学。

卢磊和石保禄都毕业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中学。卢磊是今年以丽江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石保禄是宁蒗第一位博士。他们说:“感谢坚持支教的海安‘舅舅’,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海安舅舅”,是宁蒗当地对江苏省南通海安市支教教师群体的统称。1988年至今32年,10批286人次的海安教师跨越8000多里接续支教,他们把宁蒗作为第二故乡,把人生最灿烂的年华留在大山深处,开创了富有示范意义的“宁海模式”,形成了教育扶贫的“宁海效应”。

从“倒数第一”到“第一”,一个教育强县的诞生

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部,俗称“小凉山”,是一个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治理的特困县。

1987年9月,时任宁蒗县委书记的阿苏大岭来到海安等地考察,高质量的海安教育让他眼前一亮。经协商,宁蒗决定整体引进海安教育机制,并面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学校。作为互惠条件,宁蒗每年支持海安部分急需木材。这就是当初的“木材换人才计划

1988年,云南宁蒗和江苏海安两地签署教育协定,从两地地名中各取一个字兴办“宁海中学”,至此,“群体引进、保持集中优势、发挥整体效应”的“宁海模式正式形成。当年8月,首批35名支教教师拖家带口,从海安出发,经过三天四夜,抵达攀枝花。下了火车后,又改乘汽车,翻山越岭,最终抵达宁蒗县,行程8500多里。

宁海中学,这所名字充满诗意的学校,当时还是县城北郊一片稻田中的一幢未完工教学楼、两排简易木板房和正在施工的教工宿舍。在海安老师立足未稳的第二天,奔腾的泥石流倾泻而来,冲进了老师们暂时栖身的木板房,被褥行李全都浸泡在一尺多深的泥浆里。随行的家属和孩子们哭了,严峻的考验就这样突如其来。

危急时刻,时任领队兼校长梅德润号召全体支教老师,迅速行动起来,手挖肩挑,挥汗如雨,清理学校内的淤泥,购来木头搭建临时教室、饭堂。当时一位年轻老师在日记中写道:“十几个人挤一间住房……抬头是层层叠叠的山,低头是泥泞一片。只想家,想家。可最终还是想到了此行的责任。”

相对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宁蒗学生的状况更让老师们难以接受。在开学初的摸底考试中,初二、初三4个班语文人均46分,数学22分,英语28分。初一新生的基础还达不到海安四年级小学生的水平,不少人连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

很多当地人觉得,这些老师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就要回去了。然而,没有人退缩。“我们要把宁海中学打造成这里最好的学校!”带着这样的目标,海安支教教师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着各种困难,默默耕耘。

首先从管理入手,海安团队制定出台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推行年级组长管理制、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骨干教师把关制,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一周后,宁蒗县教育局长来到学校惊喜看到,提前到校的多了,迟到早退的少了;晨读自习的多了,到处闲晃的少了;认真听讲的多了,调皮捣蛋的少了……他乐得合不拢嘴,紧紧握住梅德润的手说:“还是你们有办法,宁蒗有希望了! ”

1989年7月,宁海中学在第一次中考中放了“卫星”:两个毕业班88名学生,22人考取昆明、丽江等地中专学校,26人考取县内外重点高中。人均考分、升学率在宁蒗排第一,在丽江名列前茅。宁蒗全县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海安老师真厉害!”

1993年,从第二批支教开始,海安老师又接管了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的教学工作。他们不负众望,只一年便结束了学校在丽江地区高考升学率长期垫底的窘境,总录取率由上一年的9.9%跃至41.3%,雄踞丽江地区10所完中榜首。

从1994年开始,宁蒗民族中学连续8年稳居丽江高考升学率首位,引发了宁蒗教育界的震动。当地教育工作者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有的推进改革,改变落后面貌;有的重新应聘校长,重展治校方略……宁蒗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育生态。

2016年,海安与宁蒗两地将教育合作推向深入,在宁蒗民族中学创建“海安班”,由海安遴选优秀教师任教,班级实行独立管理。2019年,第一届“海安班”毕业,包揽丽江市理科高考前四名,名列丽江第一。2020年高考,“海安班”再创佳绩,一本上线率达98%。

在一批又一批海安老师的接力奋斗下,宁蒗从一个教育弱县一跃成为丽江地区乃至云南省的教育强县,跨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从倒数第一到名列前茅,小凉山沸腾了!

遇上“海安舅舅”,那些被改变的命运

我是杨昌华,我在清华大学祝福老师!”“各位老师,我站在武汉大学标志性的牌坊前为你们祝福!”……教师节前,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海安班”班主任李忠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刚刚送走的毕业班孩子们,从各自考取的高校送来了节日祝福。短短7分多钟的视频,让这个刚强的汉子几次热泪盈眶。

对280多名海安支教教师而言,看着当初的贫寒学子,一步步考上大学,成为教师、医生、银行行长和机关单位处长,是最为幸福的事情。在海安教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宁蒗学子实现了“文化翻身”。

32年来,他们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爱他们胜过疼爱自己的孩子,用文弱的双手托起了孩子们沉甸甸的读书梦。

前后五次支教的丁爱军、蒋蓉夫妇把自己在宁蒗的宿舍改造成了贫困学生的“家”,经常为民族学生“开小灶”;田宝山老师将快要辍学的普米族孩子卢玉明接回家里,包吃包住;周政老师连夜摸到被父母逼婚停学的彝族姑娘刘代金家,送上了师生802元捐款,并苦苦说服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

32年来,海安老师们将爱心善举在小凉山接力传递,为宁蒗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助推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了大山,一个又一个家庭面貌得以改变。

彝族青年李学高出生在宁蒗偏远的山村,从小不会说汉话。1992年,他考入宁蒗民族中学,成为第二批支教的凌开明老师的学生。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199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宁蒗民族中学担任高中政治教师。“青蓝工程”启动后,和他结对的正是恩师凌开明。在凌老师的传帮带下,他迅速成长,先后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德育处主任、学校副校长,现为学校校长,也是全县有名的政治课教师。

1990年,当地学生杨才华转入宁海中学,不但成绩垫底,还不守纪律,是差生的“头领”。海安教师凌开明对他不离不弃,展开滴水穿石的引导,发动学习好的同学成立帮扶小组,请任课老师帮他补课,并多次与杨才华家人交流,营造教育合力。到了高三,杨才华已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今,杨才华已是宁蒗县信访局局长。提起海安老师,他总说:“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现在,宁蒗县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共有7000多人,近一半是海安老师的学生。

宁蒗人民发自内心地尊敬和爱戴海安教师,他们把海安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在全县教育大会上动情地说:“我们宁蒗人,最尊贵的是舅舅,海安老师就是我们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生根的海安效益,激活的“一池春水”

2001年来到民族中学听完第一堂英语课时,海安支教教师丁爱军有点失望。他感觉当地很多教师缺乏学习,甚至不知该怎么上课。于是丁爱军下定决心,要彻底帮助当地教师进步。他手把手指导,对新课程等进行解读;为全县老师上示范课,让他们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听当地老师的汇报课,不足的地方给予指导……在他的努力下,不仅本校英语教研组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轨,宁蒗的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在海安老师的培养下,一批批飞出大山的“金凤凰”让宁蒗人民渐渐认识到,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

“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在宁海精神的激励下,从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普通老百姓,对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30多年前,宁蒗上学的女生寥寥无几,现在不但适龄儿童基本都上学,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甚至在学校附近打工租房。

多年后,曾担任宁蒗县委书记的杨忠义感慨地说,海安老师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而且更新我们思想观念。他们宿舍亮灯总是比我们早两小时,熄灯总是比我们晚两小时。在他们的影响下,宁蒗人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改变了,工作节奏加快了。

2016年,梅晖老师第二次去宁蒗支教时,在一家快递公司遇到了自己10年前教过的一名学生。他激动地握住梅晖的手说:“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您当年的教导让我铭记一生。从海安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的道理。现在我开了这家快递公司,过上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这次去宁蒗,让梅晖最为感慨的是,大街上人们的步伐快了,身上衣着新了,蹲在墙角打瞌睡的人少了……

宁蒗县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杨锋元说,海安老师的勤奋和敬业,给当地干部群众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办学理念、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发了“裂变效应”,催生了宁蒗教育乃至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改革竞争,沉睡千年的泸沽湖激起了阵阵涟漪。

尤其是宁蒗教育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全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建设凉山地区最美彝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696万元到2019年的3.1亿元,增长了45倍;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长了98倍。海安老师与宁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共同书写了教育扶贫的奋进篇章。

32年来,海安老师用宝贵的青春和过人的智慧播撒文明的种子。“宁海两地的教育合作,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民族,必将在民族团结共进的历史长河中,留下闪亮的一笔。”海安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章晓丽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记者 缪志聪)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一段32年的山海之约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