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督战未摘帽贫困县”“甘肃-宁夏组”乡里来了群“研究生老师”

“你是新来的研究生老师吗?”

刚登上西吉县城前往王民乡的公交车,林子源就被认了出来。

二十出头的年纪,发音标准的普通话,足以让他在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的王民成为人人一眼就知身份的陌生人。

1998年以来,复旦大学每年选拔学生前往大山深处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贵州省乌江镇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等地支教,迄今已有22年。队员们一部分来自本科毕业的准研究生,一部分来自在读研究生,西吉的乡民们不懂区分,只知道都是来自城里的“研究生老师”。

林子源是复旦大学支教团第二十二届队员,刚刚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即将攻读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作为支教王民中学的三位队员中唯一的理科生,承担起了化学老师的工作

“我现在是王民中学唯一的化学老师,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九年级两个班的化学,和初中全部六个班的信息技术,都是我教。”林子源刚介绍完,校长古希义补充道:“去年化学老师的工作也是由复旦大学支教团的队员承担的,过几天‘三支一扶’会调过来一个新的化学老师,减轻一下林老师的教学压力。”

问起九年级二班的学生对林子源的印象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道:“林老师特别温柔”“我特别喜欢他给我们做的变色实验”“林老师说他中考化学考了满分,好厉害。”在林子源的课堂上,没有传统的师生等级秩序,学生如果愿意,就可以站着上课,不需要在座位上坐得板正。林子源说:“化学本身是一门有趣的课程,我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这份有趣。”

教学任务之外,支教团队员们还各自发挥所长,丰富着学生们的业余生活,更新着乡民们的生活观念。林子源承担捐赠对接工作;他的小伙伴黄明轩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在读研究生,如今是王民中学八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广播站的指导老师;马壮锦作为复旦大学武警班的成员,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王民中学国旗班负责人。

原本山里的姑娘们都留着大辫子,谁如果把它剪了,就会被守旧的乡亲骂伤风败俗,直到第一届支教队员来到这里,女教师们都留着男孩一样的短发,人们的观念动摇了。第二届支教队员冯艾回忆,她所任教的高二班级中,7个女孩中有5个剪了短发,还有一个初三的小姑娘悄悄问她:“冯老师,我也想把头发剪了,梳长头发太麻烦了,可我妈不让,你能不能帮我说说?”

从全国最发达城市之一的上海来到未摘帽贫困县西吉,从1998年的开拓者到2020年的接棒者,一代又一代的复旦支教团队员见证着西吉的变迁。

“干旱缺水”是西吉给人留下的固有印象。洗澡不便曾经是支教队员们的一大苦恼,他们有些人选择在周末专程去到县城洗澡,有些人选择苦中作乐,互相“pk”坚持不洗澡的时间长度,记录高达56天。

“对于我这个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女孩子来说,从温润的江南来到干冷的塞上高原,一开始很不适应,出现了胸闷、流鼻血等反应。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饮食,我们每天吃的不是土豆丁、土豆丝、土豆块,就是土豆片、土豆条、土豆泥。因为用水很不方便,且旱季经常性停水,为了节省洗和煮马铃薯时花的水,当地人通常把土豆放在炉子里烤熟了,然后沾上点盐巴,直接往嘴里送。就是这样的客观条件,我们都克服下来了,靠的是什么?一股子信念。”即便如此,第一届支教队员潘惜唇仍然认为,在西吉县支教的这一年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年。

如今,王民中学修建起了崭新的教师公寓,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房间里配置了独立卫浴。“来了之后发现房间里就可以洗澡,比之前学长学姐们来的时候条件好多了,我已经非常满意了。”林子源说。

一路驱车从西安赶到西吉的马壮锦觉得,眼前所见与想象中最大的区别在于,黄土高原旧貌换新颜了。近两三年来,西吉的降雨大幅度增加,大山一改原先的贫瘠,覆盖上了郁郁葱葱的植被,“黄土高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水青山。

王民中学的实验室里,放着一张老式的木质课桌,课桌的侧面用马克笔密密麻麻书写着第一届到第二十一届复旦大学支教王民中学队员的名字,林子源指着课桌说:“等我们离开的时候,也会把名字写在上面,一届一届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杨文轶 张婷 于珍 武冰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督战未摘帽贫困县”“甘肃-宁夏组”乡里来了群“研究生老师”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