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践行仁心仁术仁德的师者先锋——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樊海宁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59  姓名:樊海宁

践行仁心仁术仁德的师者先锋——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樊海宁

从参与玉树地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为了不漏掉一个包虫病患者,用双脚跑遍三江源地区,再到主动请缨逆行前往武汉抗疫,他扎根高原,20余年来用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之德、仁者之心,他始终关怀后学,成为肝胆胰外科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师者先锋。——题记

曾在玉树地震时参加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次他又主动请战前往武汉新洲区,逆行抗疫。

他身先士卒,敢为先锋,用双脚丈量三江源大地,只为不漏掉一个包虫病患者。

他大医精诚,心系患者,为无数患者祛除病痛,并筹集公益基金700余万元以解贫困患者燃眉之急。

他肩负重任,不辱使命,建立起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包虫病人群防治医疗救治体系。

他荣获了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所带领团队荣获了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

践行仁心仁术仁德的师者先锋——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樊海宁

疫情面前,主动请缨勇敢逆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面对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副院长、知名专家,樊海宁第一时间向院党委主动请战。

在来武汉市新洲区时,青海省卫健委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樊海宁担任支部副书记。发挥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党小组以最快的速度,带领医疗队参与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从飞机落地武汉后,樊海宁就忙碌起来。他明白“零感染”的责任重大,不到两天就要完成137名队员的个人防护培训,任务是非常艰巨,从院感组的个人分工、集体培训、分组实践到最终考核,他和院感组的队员们想尽办法,将所有个人防护细节按照院感组的讨论制定出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训137人全部考核通过,带领院感组在病房坚持培训,严防死守。

队员的需要、医疗的需要就是战役动员令,他尽力解决。每当有物资困难,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到新阳光慈善基金会,按照医院工作需求,一件件物资不断从基金会发出,从呼吸机、彩超、消毒机、氧疗仪到个人防护需要的口罩,给医疗队募集价值约400余万元的医疗物资。闲暇之余,他还为大家拍照片、拍视频、制作视频、联系媒体报道大家的工作生活情况。

他作为感控负责人,严格把关,查漏补缺。抵达武汉后,他带着医疗队的院感专业人员,组成院感培训组,同时针对医疗队的特点进行分组培训培训人员讲座与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相结合,熟练掌握并应用感控知识,确保医护人员入院后工作万无一失,通过培训合格后随时进入工作岗位。

进驻医院病区后,他每日早出晚归,坚守在感控的第一线。他还定时进入隔离区查看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置,病区通风、消毒设备的工作状态等,时刻强化感控工作执行。

同时,他还将院感防护形成集成技术,在当地带领医疗队到新洲区各级医疗机构约14家组织院感组调研和考察。援鄂期间,他落实院感防控技术,指导院感防控知识参加人数有400人、病区环境设计改建4家等。

针对新洲区重症ICU诊疗患者的管理流程进行了布局和安排,和当地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对病房重症ICU和病房隔离区,要求进驻医务人员按防护标准配备,实施分区管理和通道改进。

积极筹备物资支持新洲区人民医院首次开展重症超声技术、应用实用新型专利“水流控制装置、冷凝水收集杯及呼吸机”,协助开展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培训等。在新冠肺炎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情预判、阻断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他积极组织队员开展科研工作,向每位科研爱好者讲解科研设计、科研方法、提供科研设备及科研指导,开展炎症因子的检测研究,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后续临床救治提供参考。在他的带动帮助下,全队已申请省科技厅项目1项,准备相关论文5篇。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他在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学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指南,要求人人掌握并不定期考核。结合疫区工作的经验、组织医疗队的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开展青海省防疫培训工作,同时借助“青海省干部网络学院”的开展了针对新冠肺炎的防疫课程培训工作

是医生,更是良师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是青海成立最早的肝胆胰基本诊疗专科。樊海宁担任首位科室主任后,确立了常规肝胆胰外科、包虫病外科、肝胆胰护理、实验室等四个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申报并获批青海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科。各亚专科独具特色又相互支撑,协同促进省肝胆胰外科建设与发展。目前,肝胆胰外科诊疗技术和科研能力处于全省的领军地位,并将“以人为本”放在建设发展核心地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切实提高特色专科技术水平,保证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以肝胆胰肿瘤诊疗为主线,以包虫病规范化诊疗为特色,开展科室的常规诊疗工作这些年,樊海宁带领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陆续开展了荧光腹腔镜等新技术,熟练开展腹腔镜下肝段、半肝切除,腹腔镜下肝肠、胆肠吻合术,腹腔镜下胰腺肿物切除术,超声内镜下胰腺囊肿-胃内引流术等复杂手术,逐步形成了以腹腔镜、内镜为手段,微创、可视、精准为特色的外科新技术,并加快实施开展加速康复外科(ERAS)、肝胆胰精准外科、自体肝移植等先进性的诊疗技术

多年的临床积累和技术研究,也给樊海宁带来了不小的收获: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MDT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包虫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如今,在樊海宁的名字前面,不仅经常出现一连串这样的头衔,而且这个荣誉清单还在不断拉长。

作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国家专培基地负责人,樊海宁是同行们眼中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平时所教的许多学生反映,平时从他那里学到的最新理论与应用,都会用到日常的学习和临床见习中去。自2007年起,樊海宁累计培养了硕士研究生40余人、目前培养在读博士6人,2名医师进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此外,樊海宁带领的团队还不遗余力地帮扶玉树、果洛等高海拔藏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包虫病防治宣传,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当地卫生人员400余人次,开展学术培训40次,大大促进了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人员诊疗水平的提高。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上级医疗单位引进先进诊疗技术并应用后,完成了省内高级技术人才的储备,通过示范推广、帮带学习等方式逐级向下级医院推广应用,逐级培训学习,建立中间层(州县级)技术人才团队,再向下级医疗单位推广基本的诊断及初步治疗技术,通过逐级培训学习,完成相应的人才储备,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形成青海省包虫病诊疗人才资源池,为青海省包虫病临床救治人才梯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行程七万公里,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几年前,初次跟随公益组织为牧区儿童义诊,樊海宁发现当地不少孩子饱受包虫病的折磨,他敏锐地意识到包虫病正严重威胁着牧区百姓的健康。身为医者,他绝不能坐视不管,便暗下决心要跟牧区百姓携手与“虫魔”抗争到底。

此后每年,樊海宁都会带领团队数次深入农牧区基层,山再高,路再远都挡不住他为藏族群众去除病痛的脚步。几年来,他行程近7万公里,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足迹遍布三江源大地,筛查包虫病重点人群5.8万人,其中儿童约1.8万人。三江源地区医疗条件简陋,他不畏风险,在当地开展手术,拯救了无数包虫病患者。

这些年,樊海宁用爱心和精湛的医术,谱写了一曲守护生命的赞歌。樊海宁至今仍然记得,2014年在班玛县救治的一位包虫病小患者。患者是一位14岁的小男孩,父母双亡,和奶奶相依为命。后来被筛查出患有泡型包虫病,并且病情严重,需要做右半肝切除手术,手术难度非常大。看到在生命边缘徘徊的年幼男孩和奶奶的无奈痛苦,樊海宁决定在当地极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试试。最终手术非常成功。看到孩子转危为安,家人和乡亲们都感激涕零,流着眼泪为樊海宁献上了圣洁的哈达。而那份深情厚谊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包虫病救治的坚守。

当他看到许多包虫病患者家庭贫困,无力承受最佳的治疗方案甚至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时,痛心疾首,立刻着手在青海首次推进包虫病防治公益诊疗、精准医疗扶贫项目,先后筹集公益救助资金700余万元,为贫困患者解除后顾之忧。

勇于开拓创新,用行动诠释大医精诚

经过樊海宁的潜心研究,他带领的青海省包虫病防治团队包虫病外科治疗不断规范。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许多包虫病终末期患者都难逃厄运,为了将这些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作为青海省临床包虫病医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他通过整合我省相关单位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以包虫病预防、诊治相关专业队伍为人员主体,搭建起包虫病多学科、多专业、深层次的研究平台。

他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断有创新性诊疗技术、先进的医疗成果应用于临床。为了解决终末期包虫病患者手术效果不佳的难题,他大胆将世界上最顶尖的肝移植技术与包虫病的治疗相结合,为终末期包虫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开创的“引进—创新—应用—推广”的医疗模式为青藏高原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的包虫病防治工作,使樊海宁意识到,传染病防治,病根在如何提高当地百姓的防范意识。于是,在他主持的《包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依据包虫病流行和传播的规律,以“切断病原循环链”为方针,在我省三江源地区制定了包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立起全省包虫病防控专业人才网络,开展畜牧防控,切断包虫传播途径,减少动物感染,有效避免人畜间相互感染,同时,开展人群包虫病防控,建立基层包虫病患者健康档案,为包虫病患者提供便利的临床救治及出院后的随诊服务。因在青海省包虫病的综合防诊治方面成绩突出,被授予“包虫病防治特殊贡献奖”“中国网事感动青海人物”等称号。

为了让更多的牧区群众了解包虫病,近5年,他主持设计完成3部包虫病宣教片的制作,配合省卫生计生委拍摄包虫病防治专题纪录片《抗击》,另拍摄完成包虫病防治题材的MV一部。在果洛州、玉树州包虫病高发地区累计举办包虫病防治宣传教育400余场,对4.5万余人进行健康宣教,共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册,播放包虫病防治视频340余场次。宣教涉及人群从最初的学生、牧民为主体,逐渐扩展到领导干部、僧侣。他用实际行动推动包虫病防治知识深入人心。

此外,这些年,樊海宁还充分发挥“青海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领头羊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国内知名专家指导等方式,不断优化团队知识结构和人才梯队层次,完成了省内高级技术人才的储备。他还通过示范推广、帮带学习等方式逐级向下级医院推广应用,逐级培训学习,建立中间层(州县级)技术人才团队,再向下级医疗单位推广基本的诊断及初步治疗技术,通过逐级培训学习,完成相应的人才储备。

经过多年努力,樊海宁同志和他的团队荣获青海省包虫病防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而他本人也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荣膺国际包虫病大会包虫病防治特殊贡献奖、十大“感动青海”网络典型人物之一、2018年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一位创新路上的“行者”,樊海宁坚定信念,不畏艰苦,不断前行,这也让他收获满满,学术及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取得国际先进成果2项、国内领先成果3项,获批发明专利1项,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海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他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拯救一个个原本不该逝去的生命,就是为了不让“虫魔”再肆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践行仁心仁术仁德的师者先锋——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樊海宁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