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真情奉献勇担当 教育援藏助脱贫

2013年,我作为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肩负重托、使命责任,满怀激情壮志,开始了三年援藏历程。援藏期间,在拉萨教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任上,我牢记初心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诚挚的为民情怀,践行弘扬“老西藏精神”,坚持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科学援藏,结合西藏实际,聚焦问题导向,致力于推进教育脱贫,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援藏工作虽已结束,但援藏经历使我提升了境界,增强了党性,磨练了意志,犹如一朵盛开的格桑花,镌刻在我记忆中,永远照亮着我生命的旅程。

真情援藏,团结群众铸大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西藏位于祖国边陲,处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最前沿。作为一名教育援藏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在反分裂等原则性问题上,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又要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中央全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委重要会议精神,深入领会中央治藏方略,深刻认识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准确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为做好援藏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同时,我主动融入拉萨工作生活,尽快熟悉情况,与当地群众联谊交友。我深知民族团结之基在于“融合”,而“融合”之要在于藏汉民族之间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三年来,我坚持与西藏同胞共居、共学、共事,视他们为亲人,主动向他们学习,学藏歌、跳藏舞、知藏情,切实做到生活上适应、情感上贴近、文化上融入,用真情融洽和谐民族关系。虽久别难见,但我与工作生活中结识的很多藏汉族朋友,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在藏期间,我深切感知群众冷暖,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我来拉萨教体局时,局里还没有食堂。家近的职工要回家做饭,家远的职工只能在外面饭馆或别的单位吃饭“打游击”,很不方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联系协调,争取政策支持,筹措资金改建了一座食堂,方便了职工就餐,群众十分满意,更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

奉献援藏,艰苦奋斗勇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由于西藏高寒缺氧导致的失眠、头痛、气喘等高原症状一直困扰、折磨着我,但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告诫、激励我要克服困难、不辱使命、勇往直前。在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克服畏难情绪,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老西藏精神,保持“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克服“缺氧关”“习惯关”“工作关”“文化关”四大关,与各种高原症状抗争,努力适应当地工作生活环境。

援藏期间,我全力投入工作,勇于担当负责。除了援藏工作,还积极承担维稳值班、干部驻村、结对帮扶、指挥部管理等方面工作。2014年4月,江苏援藏指挥部把建设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列为当年“援藏一号”项目,要在4个多月期限内配齐价值5000多万元的教学设备,确保按时开学。指挥部将任务委托给江苏省教育厅,又将协调前后方的重任交给了我。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我统筹安排,密切跟进工程进度,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全程参与方案设计、采购招标、质量监督、产品验收等环节,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为了保证项目质量,我连续4个多月坚守在学校工地,尤其是在设备进场验收期间,更是每天泡在学校施工现场,走遍学校每个角落,并坚持24小时不关机,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工作压力大、工期紧,再加上高原反应,我的失眠症状加重了,但工程一旦延误,将影响2000多名学生开学上课,我不敢有半点懈怠,只能服用安眠药改善睡眠。那一年暑假,爱人和女儿来拉萨看我,我却没时间陪伴,她们开始还有点情绪,后来看到焕然一新的校园,很快就理解了。亲人的关爱支持是对我最大的精神慰藉。

拉萨教育正面临着建设发展关键时期,但限于资金短缺,很多基础设施设备达不到现代化标准。为此,我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改造了拉萨市电教馆网络实验室,建设了拉萨江苏中学录播室,为拉萨教体局配备了部分办公设备,为拉萨柳梧高中教师配备了40多台办公电脑,有效改善了办公办学条件。为提升拉萨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对拉萨教育系统2000多名管理干部、教师进行了业务培训,组织开展6批次江苏专家送教进藏活动和8批次拉萨教师赴江苏培训活动。针对2014年江苏首次选派的108名援藏教师,通过座谈、调研等形式,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多次与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协助市委组织部制定援藏教师相关待遇政策,从制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科学援藏,教育科研助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教育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举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十分重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就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为此,我将西藏教育的“短板”——职业教育作为援藏重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西藏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助力脱贫攻坚

2013年,我来到距离拉萨市区160多公里的林周县旁多乡日布村,与尼玛一家结对认亲。从与尼玛的交谈中,我了解西藏农牧民群众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孩子将来上大学当公务员,收入高还体面,不愿意让孩子上职业学校,从事技能型、服务型行业。为什么他们不鼓励孩子学技术?为什么许多农牧民家里贫困,却很少出去打工做生意?制约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大量文件资料,钻研相关著作文章近百部(篇);行程5000多公里,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利用各种机会与藏苏两地政府部门、专家、教师、学生、企业家、农牧民等交流探讨。在此基础上,关于解决西藏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为了抓好落实,我选择以课题研究形式,推动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专题研究列为拉萨市政府重大课题。面对研究成果少、一手资料缺、涉及环节多等困难,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政策研究的功底,我提出详尽合理的研究方案,最终促成江苏省教育厅与拉萨市政府开展紧密合作。拉萨市政府、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的主要领导担任课题顾问,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参加课题领导小组,藏苏两地的专家共同组成课题组。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在谋篇布局、调研写作、组织协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拉萨教育系统调查研究之风,为顺利结题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继续探索思考、充实完善,撰写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出版著作《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该书获得国家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三等奖、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三等奖,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参考价值,较好地发挥了决策咨询作用。本书凝结了我对西藏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饱含了我对西藏各族同胞的真挚情感,体现了我对教育援藏工作敬业精神。

由于组织的关怀支持和个人的积极努力,我的工作表现得到受援地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2016年,我被拉萨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援藏干部”,《西藏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对我的援藏事迹作了广泛报道

时光飞逝,离开西藏已四年,但西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当得知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因“援藏一号”项目的持续深入推动,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以及升学率大幅提升,我替之高兴;当得知配备的各项基础硬件设施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工作、教学效率大大提升,我深感欣慰;特别是当得知所为之倾情倾力倾智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课题,不断得到相关部门和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成果效益不断显现,我激动不已。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涉及经济社会民生,对于西藏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持续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开展“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之举措顺应形势发展,契合时代要求,符合教育实际。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在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教育政策以及西藏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大力推动下,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和就业理念不断转变;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农牧民群众的职业技能素质不断提高,高素质技能劳动力——懂市场、懂经营、懂技术、懂政策新型职业农牧民数量增多。

回首反思这段援藏经历,我深切感受到做好援藏工作必须处理三个问题:一要心怀为民之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面对恶劣艰苦的环境,援藏干部生活工作时刻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帮助。为此,必须心怀感恩之心,带着感情援藏,用心了解受援地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真正把农牧民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援藏工作会更加掷地有声。二要深入学习调研。援藏工作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复杂而特殊,缺乏现成经验可循,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学习思考,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好胜任工作需要。三要善于组织协调。援藏干部由后方单位选派,同时接受指挥部和受援地领导做好援藏工作需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援藏见证真情,奉献诠释大爱。虽然我身在江苏,仍心系西藏,时刻关注着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我为自己的援藏经历而感到自豪,我的人生因援藏而精彩!(作者:郝峰,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真情奉献勇担当 教育援藏助脱贫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