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按下“重启”键,我们要做得更多

“这学期太难了。”近日,福州市某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师郑老师有些烦恼。

复学后,她感觉班上的学生不在学习状态。“学生容易走神,我抛出问题他们回答也不积极。”郑老师心急又无奈。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各地学校陆续复课复学,按下校园“重启”键后,类似情况在许多中小学课堂中存在着。问题的症结何在?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如何安排新学期教学工作?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教师、校长和专家。

“收心”过程加长,重塑信心是关键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互动性降低、作业质量打折扣、网络依赖增强……采访中,老师们讲述了复课后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多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学习焦虑、亲子关系紧张等负面情绪让学生们迟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

有老师疑惑:“这是不是患了‘疫后综合征’?”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室副主任郭贯群认为,疫情结束后出现的学习无动力感、情感障碍、有意逃避等一系列异常反应都属于“疫后综合征”的表征。“连续几个月的居家学习打破了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收心’。”

教育心理学特级教师、湖南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杨铮传也表示,居家期间紧张的防疫氛围和狭小的活动空间造成的心理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与以往寒暑假后的返校情况不同,这次疫情居家时间大大延长,导致出现较大的认知、情感、行为摆动,这种情况需要一段恢复时间。”

尽管许多学校在过去寒暑假学生返校的经验上,在开学前就已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在复课后还是发现“情况与想象中不同”。

“两极分化”是受访教师们提及的高频词。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为全国2.8亿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保障“停课不停学”,但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异、家庭参与差异等因素,网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不同。因此,摸清网课学情是制定新学期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如何既不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又能掌握学情,找到新学期“起点”,是老师们在学期初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些学校做了探索。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北师大卓越实验学校采取问卷调查加师生访谈的方式了解学情,尽量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兰州新区第二初级中学学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练习为学生查缺补漏;江苏吴江高级中学在阶段检测前先用三周时间补遗……

在郭贯群看来,比起让学生回校后立即考试,不如选几份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自己排查问题并列出“薄弱清单”,再由老师面批面改,但改而不赋分。“重在与孩子一起研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一起拟定复习计划。一定要重塑学生学习信心。”

杨铮传长期参与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他发现“阳性强化法”对于建立学生信心很有用。“先发现学生做得好的一面,及时予以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做得更好。”比如,老师可以表扬学生“你今天学习很认真”,之后再建议“能不能把作业做得更好一些”。

“老师和家长要认识到,重新建立好习惯是有困难的,不要总以批评、矫正的心态,急于解决问题。”杨铮传说。

教学遵循规律,激活学习动力

“老师,这些内容都已经上过了,能不能多讲讲新知识点?”开学后,福州八中的物理教师钟雅婷收到一条学生发来的消息

“我看了很无奈。”钟雅婷说,“如果没能补上缺漏,落下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厌学情绪,但如果重复网课内容,之前认真上网课的学生现在反而会失去兴趣。”

如何平衡新旧知识,让各层次学生都能有学习动力,是老师们认为本学期“最大的难点”。

“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脑力活动的生理学、心理学基本规律,科学合理安排学习课程。”北京大学青少年儿童卫生研究所教授余小鸣建议,“给大脑启动时间,从复习到新授知识,逐渐增加学习难度,调动学生慢慢进入最佳状态。”

郭贯群同样认为,比起“赶路”,先“缓一缓”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他提出了“五个小”具体建议:小目标激励法,例如布置任务,鼓励学生来讲解问题,结合评价反馈提升学习信心;小闪光挖掘法,肯定学生闪光点,并用不同任务引导学生弥补弱点;小竞赛促进法,通过课堂抢答、小游戏、奖励来活跃课堂;小探究法,转化设问方式,以探究学习带给学生新鲜感;小情景法,从学生关心、关注的情境入手,激发参与兴趣。

深圳龙华区玉龙学校语文教师李一凡表示,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搭配有创意的年轻教师,通过备课组集中研讨,重新梳理教材知识点,“边复习边推进让线上线下教学得以良好衔接”。

为了更好地照顾不同学习需求,分层教学也被许多学校采用。王子锋介绍,本学期学校一方面明确了“放慢节奏”,对网课内容进行复习,另一方面打破了行政班教学模式,对学生分层分类教学,“这能让所有学生都跑起来”。

“分层教学也要尊重学生意愿,形成一定的流动机制。”郭贯群补充道。

此外,“生生互助”也为激活全体学生学习动力提供了思路。在郭贯群看来,学生之间结对学习可以实现“三赢”——为他人补课的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同时获得责任教育;被辅导学生可以抛开顾虑,大胆提问;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

“但老师不能‘甩锅’。要做好阶段性汇聚问题、解答问题的辅助工作,也要对帮助同学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郭贯群说。

维护身心健康,家校社需要合力

疫情给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

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北师大卓越实验学校校长李玲“从没想到跳绳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在疫情期间,学校的体育课一直没停,她发现跳绳成为亲子关系的“粘合剂”,让许多家庭更加和睦,学生复课后状态回归也更快。“疫情转变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认同体育是重要的。”李玲说。

健康与教育是双向互惠的关系。”余小鸣认为,要帮助学生重新适应学校生活不仅要思考教学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校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工作。

“国内外研究证明,制定学校健康政策、改善学校物质与社会环境、提供学校卫生服务等因素都有助于学生提升学校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余小鸣建议,“学校应切实落实各项防病促健康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氛围,还要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知识,养成健康习惯,掌握促进健康的技能”。

专家们指出,后疫情时期,家校协同做好健康教育很重要。帮助学生调整作息;保障充足睡眠和体育活动;提供健康均衡的膳食;关注视力健康……“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只有健康的学生才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乐于学习。”余小鸣说。

疫情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同样被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的调研和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掌握的信息来看,青少年在疫情期间表现出和以往任何一段时间都不同的心理状态。4月,教育部印发《给全国中小学校10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杨铮传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更具体的操作建议:

“第一,不要简单地把问题定性为道德或品性问题。第二,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贴近孩子谈心。第三,发掘积极情绪,从说一件愉快的事开始。第四,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分享的形式,互相吐露心事,互助解决问题。”

杨铮传建议学校心理健康老师通过讲座形式,教给学生深呼吸等简单有效的减压方式。“现场示范,现场练习,现在这么做的学校还比较少。”

“在三四线城市,学校基本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同时,国内尚未形成保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机制。”杨铮传也表示了现有的压力

“校医、心理健康专职老师的配备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和服务,会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逐步提升,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余小鸣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按下“重启”键,我们要做得更多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