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今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更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顶层设计明确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应有地位,为劳动技术教育落地落实提供了具体和可操作的内容与抓手。广大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既是帮助他们获得人生幸福的现实命题,又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广义上讲,劳动教育可理解为“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它泛指所有的劳动、生产和技术方面的教育活动,在我国则称为“劳动技术教育”,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一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当代中国普通中小学实施“教劳结合”最主要的途径。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区域间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教育发展仍然不平衡,差距较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教育要将潜在的劳动力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将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红利得以充分选择、保护、传播、创造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当前,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的突出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经济发展现实状况需要大量合格劳动者(需求侧),与劳动技术教育无法民族地区有效开展起来(供给侧)的矛盾。二是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与民族地区学生的需要、民族地区教育适切性的矛盾。三是劳动价值观念教育、科学技术训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任务,如何统一在民族地区的劳动技术教育之中。笔者认为,劳动技术教育如何摆脱低水平层面的融合,在民族地区办得起来、办得下去,与举办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是否具有特色有很大的关系。

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困境的成因

时代特色的遮蔽。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由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时甚至会滞后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民族教育要实现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就不得不直面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时代性特色不足、无法及时跟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迁等问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远离真实的生活情境。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长期陷入“经济水平低、人口素质低、科教文化落后、资源难以开发、经济水平低”的科教与经济循环怪圈。[1]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不能简单照搬国外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模式,存在的问题不可复制,难以不加区别地推广。必须特别重视多元民族文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基本民生改善问题、人才急缺问题。劳动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劳动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在现实的社会历史中,不存在脱离具体的社会形式的劳动过程。在民族地区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民族地区的学校使用的劳动技术教材是由其他地区编写,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从网络等媒体中下载的内容,造成的结果就是远离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基本秩序和生活实际,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会”。

民族特色的欠缺。何伟等(2020)在研究南疆小学生数学运算错误类型后,得出的结论显示:存在教学语言、学生母语不一致的现象。拿维吾尔语为例,小学生受到母语语法和书写方式的影响,给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负迁移。[2]可见在民族地区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时如果忽视民族特点,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阻碍,劳动技术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综合育人价值体现不足。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育,可以树德,可以强体,可以增智,可以育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推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现代生产性、科学技术性、劳动实践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形式早已超出了基于体力消耗的物质生产劳动范畴,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现实生活中,劳动技术教育存在被虚化、弱化、软化、异化、边缘化的现象,加之受到传统文化中“重经典轻技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简单等同于打扫卫生、做简单家务和自我服务性劳动,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手段来开展。碎片化、浅层化、形式化仍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困境,学生脱离实际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难以凸显劳动技术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如何走出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困境

走出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困境,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劳动观和民族观,选择、传播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基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普职融通的特色劳动技术教育。

坚持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指导地位。马克思认为,综合技术教育既不同于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也不同于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因为它学习的是“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掌握的是“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3]社会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即综合技术教育,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为劳动技术教育。从实质上来看,在中小学实施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的中国化改造,就其范围来看含义更加广泛,是基于文化共识和劳动凝聚基础上的教育形式,更富地域性和时代性。“教劳结合的实质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建立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关系。”[4]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主要的途径,是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中国发展。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和“教劳结合”思想是民族地区特色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基于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特色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在民族地区普通中小学实施的,树立劳动观点、工作态度和技术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工匠精神,是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的、综合性的技术工艺知识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技能的教育和训练的教育活动。体现着我国(含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现状、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特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教育。

对劳动技术教育概念的再认识。澄清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对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有很重要的理论支撑意义,尤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劳动技术教育不等于劳技课,它是我国教育方针里德智体美劳五育当中的一育。中小学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当通过课程特点贯彻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最佳载体,与其他四育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二是劳动技术教育与相关其他概念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综合技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智育,即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智力的教育。普通教育的智育,学习的是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而综合技术教育学习的不是普通文化知识,而是普遍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其中应包括科学知识在生产上的应用。综合技术教育也不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任务在于掌握某一职业和某一专业所需要的单一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单一的性质,一般说来都是某种职业和专业的一技之长。而综合技术教育关键在于技术的综合性,是各种生产过程具有共性的技术基础的教育,因此综合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综合技术教育既同职业技术专业技术教育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综合技术教育是具有独自任务和特征的教育,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是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中国发展,体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现状、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不等于计算机课加通用技术课,也不应当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下位组成模块之一,劳动技术教育也不等于劳动教育加技术教育的简单结合。

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坚持民族特色和优秀文化传统,实现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现代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既有相互矛盾、互相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一面。[5]民族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要解决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特色”的遮蔽问题和教育认识的偏狭问题,就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而拘泥于抽象的劳动技术教育观点,必须深刻理解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深刻理解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实际,要适应当地生产的需要。民族地区特色的劳动技术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社会历史条件为本体,不盲目照搬教育模式。应增强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并吸收融合其他地区的积极因素。要协调教育内部结构与产业结构,将教劳结合思想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教育内容要反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科技,尤其体现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中,揭示对一切生产部门都起作用的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民族地区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上要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变化,由劳动自发发展为劳动自觉,逐步实现劳动自如,必须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与地方职业院校融合,促进民族教育现代化。科学研制适用于我国和民族地区的劳动技术教育标准和目标,同时各民族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研制适合当地的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实施机制。

建立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当前,民族地区还未形成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师队伍。要开展好劳动技术教育,就必须加强对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以及现代生产技术和基础知识的挖掘和阐释。要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园,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通过专业教材编写、课堂讲授和学生辅导,实现学生对劳动技术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的深入理解,让学生真正受到劳动精神滋养。在师范院校设立劳动技术教育系或劳动技术教育学院便成为当务之急,以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2020年5月,西南大学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院”。研究院联合兄弟院校共建,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研究、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研究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开发和设备的研制。通过这样一些机构的建立,推动各学科包含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促成专家引领、教育行动反思、教育共同体互助的师资培养体系。

质言之,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需要改造民族地区反映在教育和劳动中的旧传统、旧意识、旧习惯,促进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恢复民族地区劳动技术课的独立学科地位,开发民族地区现代生产劳动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课程资源,促进民族地区公共社会教育资源向劳动技术教育开放,加大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劳动技术课师资专业建设支持力度。发展基于社会依法治理的特色劳动技术教育,民族地区劳动技术教育应全面而准确地反映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规定性要求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激发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内生动力。促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人口老龄化急需劳动技术教育参与培育劳动力供给,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民族地区各民族,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廖伯琴.朦胧的理性之光——西南少数民族科学技术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2]何伟,董连春,法旭,邵伟,郎甲机.南疆小学生数学运算错误类型及分析——基于新疆大规模测评数据[J].数学教育学报,2020,(1).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孙振东“.教劳结合”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6,(6).

[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亚力坤江·艾思格,系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教师;作者孙振东,系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6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