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两会代表委员: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样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治理正朝着现代、法治、科学的方向前进。但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待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任重道远,一些顽瘴痼疾仍阻碍着教育改革全面深化。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着教育治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人民教育》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教育局长、校长及教师,期待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与思考。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五个关键词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突破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综合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成功与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在各种社会力量中,激活基层的改革活力尤为重要,“把与教育有关联的人、相关的力量重新整合,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教育环境才会有根本性改变,才能真正实现善治”。

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厘清与规范”。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发现,长期以来将教育的公益性等同于政府包办,导致了政府履行全能全责。他认为,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还是要不断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构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切实提高教育公共治理科学化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党支部书记、教育学部副教授徐志勇则强调了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和学校管理行为的重要性,“对于政府而言,要制定明确的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公开清单,发挥学校和社会的监督作用,真正树立起政府权力的明确边界”。

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法治建设”。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学军将法治建设看作是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突破口。而法治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空白处加快“补”法,做到有法可依。刘学军建议,亟须加快弥补目前存在的教育法律空白,比如学校法,着力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改革体制机制,实现教育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的第四个关键词是“落实和督导”。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提出,将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有效转化为基层实践很关键。他认为治理重在落实,重在执行和督导。“有的教育制度创新在不断推进中变了样、走了样,甚至不了了之。这些情形虽然少,但仍然要引起注意。”邵志豪说。

“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之以恒地抓好工作落实。通过一年解决几个问题、办几件实事,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到教育每年都在进步和不断完善。”江西省吉安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曾宪锋谈道。

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的第五个关键词是“新技术赋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大范围推广与普及,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苑发建议,信息化完全可以作为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实施AI人工智能教育,让智慧教育赋能未来,提高教育治理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激发办学活力和动力,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样子”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让学校治理现代化有了新的追求和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变化因素。在不确定性大为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管理的核心在于权力的“收”和结果的“督”,治理的核心在于权力的“放”和过程的“导”。倪闽景认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和结果。激发办学活力,本质上是提高关键岗位人的办学观念和素质,政府部门应该把重心放到校长队伍建设上来,形成能上能下的机制,给校长更大的自主权。

激发办学活力,首先要明确学校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方向保证的“活力”难以高质量发展。张苑发认为:“要坚持党对学校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

激发办学活力,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做到简政放权,依法行政,按章办事,让“教育家办学”的理念真正落地。“关键在‘放’,但‘放’是手段,不是目的。”项海刚谈道:“放的前提是有效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校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学生的意愿,凝练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

“简政放权力度还需要加大。”邵志豪认为,“有的学校每天忙于完成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学校的内涵发展。”他还呼吁,改革校长任期制,适当延长校长在学校工作年限,以保证学校发展改革任务落地生根。

为了减少外部行政干扰,近年来淄博市临淄区建立了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我们精简基础性指标,突出发展性指标,实施‘一校一案’,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特点编制三年规划、制定发展目标,赋予学校在教育教学上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的活力和动力,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样子。”刘学军介绍道。

激发办学活力,更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徐志勇建议从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抓起,“校长需要盘活学校内部资源,创设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力;要善于跟政府与社会沟通;要带领教师团队苦练内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作为一线校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校长刘明成则呼吁,尽快出台学校法,从法律上明确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起教师队伍退出机制,盘活教师队伍。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还应实实在在地把“县中”这个龙头摆起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长期关注“县中”发展,今年他建议强化和提升“县中”教育的管理层级,将“县中”教育纳入都市圈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教育公共服务规划,对“县中”教育进行一体化管理,强化对“县中”教育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张志勇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县中’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

评价机制符合教师职业特点,让教师安心工作、用心育人

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要素。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师焕发理想和精神,教有追求,教有动力?这是长期困扰校长的棘手难题。

除了提高教师待遇以外,倪闽景认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要办法是让教师体会到学生取得进步的愉悦感,感受到专业进步带来的满足感,以及团队共同奋斗带来的力量感。“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我们要充分相信教师。”倪闽景说。

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副局长周华认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激活,需要考量几个维度:校长的教育理念及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有无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教师的努力和付出能否得到相应回报;能否从学校获得归属感、荣誉感;注重育人的学校,教师的创造性通常远高于注重应试教育的学校。

人文关怀是激发教师专业荣誉感的重要途径。“校长应该充满教育情怀,尊重教师,倾听教师声音。同时,学校要建立起一支业务精湛、有教育情怀的干部队伍,发挥带动作用,化解一线教师工作中面临的思想和专业问题,为教师发展保驾护航。”徐志勇强调。

榜样引领能够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倪闽景认为,校长有理想有精神,教师才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刘学军则建议,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尊师、崇师、敬师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提振师道尊严,既要匡正教育教学失范行为,又要给予教师应有的权利,最为紧迫的就是还教师以惩戒权、维护教师的惩戒权。

完善评价机制是保护和激发教师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措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薛法根建议,对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

“‘选拔性’评价机制和荣誉制度,所能激励的人群有限。可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入手,从‘学生培养’这个角度制定多元评价标准,教师的‘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成长,这是一种不竭的动力,也是教师最大的光荣。顺应教师职业‘教书育人’这个核心,可以让教师安心工作、用心育人。”薛法根说。

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价值认同、参与治理的平台与机制

参与主体多元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重要的特征之一。这其中,家长是参与学校治理的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两者关系如何,能否做到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直接关系育人效果。

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对于教育治理而言,家校协同的效能空间巨大。倪闽景建议,一方面,学校要为家长提供教育观念提升和价值认同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设置家长参与和了解学校治理的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也建议,应推进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加强学校家庭教育科研与实践,创建家庭教育特色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示范项目,推进学校整体德育创新

家校协同,机制是关键。

邵志豪呼吁建立家校协同育人的四个机制:“互信机制是前提,第一时间与家长在信息沟通上达成高度一致;合作机制是关键,与老师、校长、学校形成工作合作机制共同参与学校治理;工作机制是核心,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核心,也是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实体;民主机制是保障,用民主机制把家长的关注引导到班级、学校的集体事务和学校良性发展上。”

近年来,杭州市上城区聚焦家庭教育的核心,创造性地打造了“星级家长执照”品牌,打通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全新载体,提出了家长必备的四项素养——“明责任、乐学习、会倾听、常陪伴”,以此作为“星级家长执照”的培养目标,通过部门联动,建立了家长教育的全社会协调机制,并深化为课程建设。项海刚认为,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才能使家庭成为教育治理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

面对家校协同育人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刘学军提出要在建立家校合作育人的良好生态上下功夫: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或实施相关民生工程,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强化学校主体地位。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参与学校治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近几年通过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家庭教育促进会”,打造了全新的家校育人共同体。局长张苑发认为,只有全面整合区域家庭教育资源,才能破解教育难题,形成由学校指导家长、家长指导家长、家长监督教育、家长建言发展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记者 施久铭 任国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两会代表委员: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样子”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