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危机过后,须保持科研投入

科学家几十年来一直发出警告,声称疫病大流行是个“何时到来”而非“是否到来”的问题。维多利亚·范在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的公报中曾指出,“几乎无人怀疑重大流行病和全球性大流行病会再次爆发,同样,几乎无人认为世界已做好充分准备”。

然而对政府而言,完全做好准备花费不菲。为何需要未雨绸缪?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代价同样高昂。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导致超过20万人失去生命、150万人无家可归,据统计,经济损失超过70亿美元。印度洋周边国家这才把建立科学家倡导多年的预警系统迅速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技术援助和强有力的国际支持下,短短几年,该系统就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这些投资的回报就是未来海啸发生时所挽救的生命和节省的重建费用。

我们必须吸取教训,致力于投资研发工作。面对当前这一全球性大流行病,各国政府正转向科学界,承诺将投入资金并紧急用于疫苗研发。即使危机结束,这些承诺也绝不应该被忘记。培育科研团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时间和资金保障才能使其发展壮大。

为做好应对下一次疫情的准备,各国政府必须培训拥有足够数量的专家。如果有足够政治意愿,这一目标可以迅速实现。2006年至2017年间,中国政府将每百万人口中科研人员的数量从921人增加至1235人,增幅高达34%。

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的研发投资已到达平台期,甚至在过去十年中略有下降。许多国家没有兑现自己设定的研究经费投入目标,与此同时,巴西、中国、埃及和土耳其等中等收入国家增加了研究经费。中等收入国家研究经费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30%上升到2017年的36%。

科研人员招聘同样面临问题。即将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将重点聚焦全球科学治理趋势。该报告显示,在中亚、东南欧和西非地区的公共部门,选择从事科研工作的理科毕业生人数急剧下降。工资低、研究设备过时和研究预算捉襟见肘都是造成这一趋势的诱因。

新冠病毒没有国界,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国际科学合作。全球科学界和医学界在疫情爆发伊始就开始的团结协作为我们规划了未来的蓝图。中国科学家于1月11日即对新冠病毒基因进行测序并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在此基础上德国科学家得以研发筛检试验工具,之后再由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国政府共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正推动193个会员国就“开放科学”达成共识。我们正在推动建立全球共享渠道,分享数据、研究、出版物和技术创新成果。最近发起的“开放科学”在线协商进程将协助我们建立一套全球准则,研提联合国关于开放科学的建议书。

当前疫情形势下,我们注意到会员国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大幅增加。会员国一致要求我们成立应对流行病、环境危机和其他全球威胁的国际联盟。而此次危机之前,这种呼声并不强烈。

态度正在快速转变:这场危机很可能成为进步的催化剂。我们希望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增加科研投资和加强国际科学合作的契机。  

来源:2020年4月13日刊发于《金融时报》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危机过后,须保持科研投入
分享到: 更多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