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关于人类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一句最著名也最有力量的话: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不知道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我们很容易误以为这是一句早教美术课的广告语。对此我思考了很久,越想越觉得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好莱坞最著名的科幻电影系列《星际迷航》(Star Trek)的编剧吉恩·罗登贝瑞(Gene Roddenberry),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产品设计师,却创造出两个影响世界的产品,一个是盛行几十年的科幻大片,另一个是世界首款折叠式手机的雏形。罗登贝瑞的传奇故事是这样的:他曾经当过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飞行员,退役后还去了航空公司当客机驾驶员。出于对航空的兴趣和对宇宙未知的想象,他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创作科幻电视系列剧本,最后编写出旷世之作《星际迷航》。很多时候,罗登贝瑞让我们搞不清什么是想象,什么是科学。例如,他曾为《星际迷航》想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道具,作为人类在未知世界里使用的用品,可是没想到这些金点子竟然启动了人类一场又一场的科学发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在1966 年为《星际迷航》假想出来的一款翻转式通讯器。没想到时光流转 30年后,摩托罗拉真的在 1996 年根据他的想象雏形,生产出了人类首款翻转式手机—那种可以一关一合的第一代便携式手机

至此,我们应该了解为何爱因斯坦要把创造力放到比知识更高的地位。

因为知识是固有的东西,而创造力才是发现和产生知识的源头。科学和技术的革命都是从看似“荒诞”的想象开始的,就如罗登贝瑞从无到有想象出了未来手机的模样,把探索未来变成了创造未来。

高阶问题解决力:为什么很多孩子遇到困难就躲?

你可能会想:孩子遇到问题就退缩,怎么会与创造力有关系呢?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曾经对全球教育都产生深刻影响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从这个体系的建立和演变,我们就可以看出创造力在认知领域对综合解决问题的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当孩子缺乏创造力时,他会在遇到新问题时感到措手不及,因此更容易采取躲避甚至逃避的态度。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综合解决问题最需要创造力

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是美国知名教育心理学家,他在1956 年首创了“教育目标分类学”(Broom’s Taxonomy),把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而在认知领域,他又把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成了六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我们来看看“综合”(synthesis)这一项里包含了什么能力。布鲁姆把综合能力与创造力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认为这是最难驾驭的一种复杂思维, 需要用到其他所有认知技能。而创造力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全面理解,并再次整合与问题相关的各项要素,以便综合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这样的“综合”能力特别强调其独特性和首创性,属于高阶问题解决能力。

到了 1995 年,也就是在布鲁姆创立“教育目标分类学”1 四十余年后,原作者之一克瑞斯沃尔(David Krathwohl)提出倡议,并与洛琳·安德逊(Lorin Anderson)一起对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做了修订,并于2001 年正式出版修订后的成果,名为《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而 2001 版与 1956 版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订版把“创造”直接放到了金字塔的最高层,把它作为学习的最高层次目标。这就从认知领域认定了知识学习和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旧的”问题。

今天,在欧美的教育领域中,这个教育目标分类学得到了广泛运用,主要用以帮助教师们思考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所产生的后续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这些知识到底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结果,培养什么能力。因此, 教师们常常依照这个教育目标学来设计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难度和教学内容的强度,策划“体验式学习”的主题项目,拟定小组讨论式的学习内容和方向等等。由此可见,处于教学目标金字塔顶端的创造力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创造力不是天生的

布鲁姆和众多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们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认识到, 创造能引发最高阶的思考,因为一旦孩子开始为创造而想象时,他就开始了思考。然而即使如此,大部分学校和家长也没有足够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以为创造力是天生的,因此无须培养。然而科学证明,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熏陶和环境习得的。

美国哲学家和作家詹姆斯·克里尔(James Clear)在他的著作《掌握创造力》中,对创造力做了这样的描述:创意是一个过程,就是把已经存在的旧的想法或概念用一种崭新的方式连接起来,换言之,就是在旧的事物或体系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先生谭盾,他曾经创作过一部交响乐作品,叫《水乐——大自然的眼泪》。在这部交响乐作品中,他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水放进一个个透明的有机玻璃水缸里,演奏者用各种器皿和手的动作在水缸里“捣鼓”出各种各样水的声音,于是我们就听到和看到了被做成乐器的水。水这一媒介是旧的,但打击乐手创造出的水的声音组合却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先生通过这部作品,还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了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让每天从我们身边流过淌过的水富有警示意义。这个音乐项目曾经作为纽约的一些中小学的创意实践项目,吸引学生们来

聆听和参与水音乐的演奏,以此打开他们对世界的全新认知和想象。等他们回到课堂和自己家时,会用不同的眼光打量起平凡的水,由此引发的思考是无法用成绩来衡量的,因为这个体验式经历会渗透到孩子的思维模式中去,潜移默化地构建孩子的创造力

3.创造力不够,很难融会贯通地学习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孩子明明平时刷题刷得很溜, 但是当老师把 A 题型与 B 题型一综合,拓展出一个全新的 C 题型时,孩子就没法发挥想象力做进一步思考了,也因此总会在最核心的一两道题上丢分。而那些平时学得灵活、善于思考的孩子,即使丢了一些基础题,却可以做对这类分数占比高的核心题,并以此抵上很多道基础题的得分。

三年前,我曾带领 16 名小学生,展开了为期 6 天的财商夏令营。我把孩子们分成 4 组,并设计了一个保护公益水资源的捐款项目,让孩子们在水乡小镇的街上分组向游客介绍这个公益项目,争取获得大家的公益性捐款。我设计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除了公益外,就是希望激发孩子的创意, 看看哪个小组可以通过创新和行动策略来募集到最多的捐款

记得这是七月初的一个周六,我为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发了同等数量的手工糖和巧克力,这些伴手礼将作为回报,或送或卖给捐款者。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四组中募集到最多捐款的,果然是最有创意的那一组。由于很难在短时间内把这个公益项目向路人讲清楚,这个组的孩子们决定做一个标有爱心花朵的储蓄罐和一个写着“感恩”二字的手牌,然后四个孩子做了角色分工:能讲会道的小兰手捧着爱心罐担任项目解说员,大大咧咧的小付举着“感恩”手牌一路讨喜,另外两个小同学一个发糖,一个发巧克力。这组孩子没有叫卖过一颗糖,只要游客捐款他们就送糖,然后四个孩子给每一位捐赠者鞠躬,并送上一句:“感恩”。孩子们的举动感动了众多路人,加上不受糖果数量的限制,这个组收到了最高的捐款金额。再来看看募集款数最低的小组,这个组的孩子们在讨论后决定按包卖糖,一包原价 100 元, 两包减半价,最后虽然卖掉了所有的糖和巧克力,可募集到的款数却是活动中最少的。我记得当时这个小组的队员们个个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大获全胜,没想到公布捐款数目后,这个队的四个孩子傻眼了。他们不理解为何自己获得了众多游客的大力支持,却没有拔得头筹。其实找出其中的奥秘不难,就是他们采用了最常规的模式来解决问题,而另一组的同学却采用了独一无二的创意把成果最大化。作为夏令营的设计者和班主任, 我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领悟到,创新才是最大的财富,做公益更需要创意。

创造力 4C 模型: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创造力基础

了解了创造力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看看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考夫曼(James C. Kaufman)、马克斯·赫尔方(Max Helfand)和罗纳德·贝格托(Ronald A. Beghetto)创建了关于创造力的模型,人们把它称作“4C 模型 ”。

第一个是迷你 C 模型(Mini-C)

我管它叫“孤独的创意”,就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心中都会突然冒出来的一些奇怪的思绪或点子。它们很个体,如果你不说出来,别人是不会知道的。比如,每天早上醒来后的十分钟是我思绪最活跃的时刻,我经常会想把卧室的墙壁重新刷个颜色,把某件长久不穿的旧衣服与新买的一件毛衣搭配着穿。

第二个是小 C 模型 (Little C)

我管它叫“日常的创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关于学习、工作或生活方面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大脑里生发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意。比如,我很想听某个演讲,可是苦于没有时间, 那么我就把锻炼和听演讲联系起来,在跑步机上装一个视频支架,做到锻炼、学习两不误。这种创意式解决方案对一般人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每天都需要自发地解决生活中各种绕不过的问题。

第三个是专业 C 模型(PRo-C)

我管它叫“专家级的创意”。在任何一个行业、学科研究或工作中, 专家们每天都围绕着自己的专业领域来进行创新和发明,这部分创意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家里新装的电视机里居然有了电视 + 电脑的功能,新的 iPad 里自带了许多做笔记、绘画制图的功能,我还在韩国的美容产品店里看到过一款用 USB 接口充电的卷发器,方便上班族们在办公桌上随时打理自己的妆容。

最后一个是大 C 模型(Big-C)

我管它叫“大师级的创意”。有些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具有革命化的重大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日后被证实为改变世界文明史的重大创举,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加索的抽象派画法、扎克伯格的脸书、贝多芬预示浪漫主义乐派的到来……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4C 模型”改变了你对创造力的原有印象? 是的,创造力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大有小,有个人的创新,也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集体创造。比如,今天孩子为课堂演示而制作的那个手工展示板,现在看来就是他的一个“日常创意”,可是展示板上的内容指不定哪天却变成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发明,那时这个少年的创意就变成了未来“大师级的创意”。

因此,无论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个性,你对孩子的未来职业有什么规划, 创造力作为一项稀缺的、最高阶的认知能力,一定是孩子未来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将会让他在不同的职业里变得与众不同,在未知的世界里更具有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

可习得的创造力:你的孩子也能学会高阶问题解决力

孩子们平时在一起玩水玩沙,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玩出许多花样,而有的孩子却比较局限呢?这难道暗示着孩子的创造力高低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芭芭拉·克尔(Barbara  Kerr)专注于研究天才和创造力的形成,她编写的《天赋、创造力和天才百科全书》(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影响广泛。她在书中介绍说,实验研究发现,双胞胎之间的“创造力的差别只有约 22% 受到基因影响”。可见,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习得的。

那我们该如何从小培养这项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的核心能力呢?我来给你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小故事。我认识一个叫 Arthur 的大男孩,在YouTube 上有自己的账号,叫“Life by Art”。最近,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制作了一堂公开课,教大家如何找到创造力。Arthur 生在美国,父母都是中国的艺术家,妈妈是画家和装置艺术家林延老师。Arthur 5 岁时生了一场病,妈妈怕他在家待着无聊,就去街边为他买了一种包含 6 种棋子的游戏盒。结果 Arthur 喜欢上了有马、有城墙的棋盘,也就是国际象棋。他每天缠着同样不会下棋的妈妈学棋,刚开始妈妈自己看着说明书来指导孩子下棋, 很快就发现下不过 Arthur 了,于是开始带着孩子到处找地方学棋、练棋, 还积极参加各种大小比赛。没想到奇迹发生了,他竟然在全美国际象棋比赛的小学一、二、三年级组连续三年获得冠军头衔。国际象棋不仅是一种棋类竞技,更是一个特别需要创造力的竞技项目。很多年过去了,Arthur 在考大学的时候特意选择了心理学专业,我想这与他在下棋时揣摩对手的棋法和心理有关。大学毕业时,奇迹又发生了。Arthur 仅用了两次面试的机会, 就直接被全球著名的软件公司甲骨文录用。我问他妈妈,为何一个科技公司会录用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妈妈告诉我,Arthur 在面试时,能够猜出面试官提出的所有问题,而他给出的回答总是与众不同,充满创意和挑战。原来,他是那一年唯一靠心理竞技能力被录取进入甲骨文公司的,并立即被派到了直接面对客户的销售和咨询部门。因为 Arthur 懂得心理学,又具有棋手的好胜心,因此销售业绩直线上升,一年后被调到旧金山总部工作。

面对这样的骄人业绩,我采访了 Arthur 的妈妈,希望了解她是如何培养 Arthur 的创造力的。她告诉我:

1.多跟孩子玩,观察他的兴趣,为他提供发展兴趣的条件。

2.相信孩子,他的潜力比你想象的要大很多。不对孩子指手画脚 , 不要以为你比孩子懂,这样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

3.家长要想尽办法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我被这段分享感动了。林延老师说到的每一点,都是我们做父母的心知肚明的道理,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身为一个艺术家妈妈,她可能对孩子的个体需求更关注,对天性更遵从,所以才成就了 Arthur 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职场竞争力。

创意实现步骤:让孩子拥有综合解决问题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发现自己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解决方案,却往往在不经意间灵光乍现找到了答案。难道这就是等待创意的路径吗?

被誉为杂学通才的哲学家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是一位对美国当代广告业具有深远影响的广告创意大师,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可以说是美国广告业历史的缩影。他对如何找到创意有过非常详尽的描述, 只要理解了,也许我们也能更好地等待、孵化和迎接创意。

第一,收集资料

为相关问题收集大量相关的新资料,对它们进行彻底的研究和阅读, 直到完全理解甚至入迷的程度。

第二,深度思考

在大脑中对所阅读的资料展开深度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审视问题的实质,并努力把不同的想法串联起来,继续深入思考下去。

第三,跳出问题

深度思考之后,必须跳出正在思考的问题,去做点别的有趣的事,最好是可以让自己兴奋和愉悦起来的事,比如在清新的空气里散步,为一家人或朋友做一顿好吃的饭,泡个舒服的热水澡等等。

第四,放松大脑

当一个人完全放松下来停止思考后,新的点子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闪现,如同被闪电击中一般。

第五,打磨创意

任何一个新点子都必须接受他人的评判,然后做出应有的调整,再落实到实践中去验证。

以上这五个步骤,其实与现实生活中的创意过程非常吻合。回想一下, 我被创意击中的场景有两个:一是淋浴时听着水声,感受到大脑放空时; 二是晚上久久不能入眠时,我的大脑就开始来去自由地飞翔。一般情况下, 我是严重缺觉的,所以很少失眠,倒头就能睡着,但是一旦出现失眠,我就会放任思绪漫天飞舞。

了解了创意实现的步骤后,我们发现:原来熏陶和锻炼孩子的创意最需要做的,是为孩子的大脑减压。只有当孩子拥有放空大脑的能力,才能开始思考和创造。当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被题目塞满了大脑,他是很难有活力去思考、追寻和创新的。我曾经遇到一个高中男生,他说自己每个周末都在外边上英文补习班,可是补得越多,他的托福成绩就越差。用他的话说,自己现在的状态就是“一看到考卷就发蒙,脑子里一片空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无论任何考试,除了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思考力和理解力。如果孩子的大脑被机械化学习堵塞, 就会开始罢工,停止思考。而神奇的是,创造力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扮演打通堵塞的“清洁工”,让孩子的思考变得灵动起来。

亲测解决方案:如何让孩子学会用创造力高效解决问题?

1.帮助孩子从小建立阅读习惯。

只有广泛阅读才能获取丰富的外来信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尽情畅想,展开深度思考。

2.多启发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来思考问题。

我会在第五章第一节 “成绩与关系双输:如何解决多数家庭的关键困境?” 中,详细介绍这种对孩子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里经常和孩子聊一些有趣而没有限制的创意: “熨斗除了熨衣服,还可以做什么?” 有的孩子说可以当榔头敲东西,有的说当过家家的玩具。而我读过的最有创意的回答是:“我 可以用熨斗为妈妈做早餐三明治。”

3.给孩子大脑放空的时间。

只有在快乐放松的状态下,孩子才会具有创新的能量,比如运动、睡觉、与同伴旅行或一起玩。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学习的格局》

黄静洁 著

中信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第一资讯站 »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分享到: 更多 (0)
'); })();